课堂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特殊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涂翔羽
特殊儿童,包括学习障碍、身体残疾、情绪行为障碍等多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同样拥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与需求。随着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合特殊儿童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且意义深远的课题。因此,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特殊儿童教育的融合路径,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在当今社会,教育公平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学生,无论其身体条件、学习能力如何,都应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实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深入实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可能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探索知识、追求成长的渴望。[1]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秉持这一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包容、支持的学习环境,让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能够共同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建构。
一、差异化认知,践行个性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广阔天地里,每个学生都如同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星辰,闪烁着各自的光芒,展现着对知识的不同领悟力与吸收速度。特别是特殊儿童群体,其智力成长轨迹相较于同龄人或显迟缓,学习之旅上需铺设更多关爱与耐心的基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深刻洞察这一群体与常规学生间的多元差异,不仅局限于智力发育的层面,还应涵盖学习风格、情感需求及身体条件的全面考量。这意味着,课程设计需紧密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间相互尊重差异,共同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2]
以“分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章节为例,分数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与之前学过的“加减乘除”并不相同。那么我首先通过细致的前期评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乃至特殊需求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区分了一般学生、智力发展稍缓学生及聋哑学生等不同群体;随后,依据评估结果,量身定制了差异化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即对一般学生,设置了挑战性任务,加深其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寓教于乐,营造游戏化学习体验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殿堂中,无论是面对智力发展稍缓、听觉或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还是健康成长的普通学生,他们都共享着儿童的天性——对游戏充满无限的好奇与向往。这一共同本质启示我们,在推进普教与特教深度融合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横生的游戏之中,从而引领学生踏上一段“寓学于乐”的探索之旅,使数学学习过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3]
以“因数与倍数”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课前,我剖析教材,精准提炼“因数与倍数”的核心知识点,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新知的桥梁。基于这些知识点,设计出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游戏环节,比如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猜数游戏”,一个围绕因数与倍数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其中,其玩法别具一格:参与者两两配对,一方头戴数字,通过向对方提问来揣测自己头顶的数字,而回答仅限于“是”或“否”。在这场智力较量中,能以最少的问题准确猜出数字的小组将荣获胜利。
游戏过程中,有人探究是否为质数,也有人询问是否为合数,但唯有一人同时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其背后缘由何在? 原来,他是为了避免遇到数字“1”的特殊情况,因为“1”既不属于质数的范畴,也不被划分为合数。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采用策略缩小可能范围,例如询问:“这个数字是否是某个特定数的倍数?”无论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能有效缩减猜测的空间。随后,通过进一步排除是否为某数的因数、倍数,以及是否为质数或合数,逐步缩小选择范围,最终轻松揭晓头顶的数字。游戏结束后,我及时给予同学们正面反馈与奖励,这是对学生努力与成就的认可,也是激励他们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而且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智力发展稍缓、聋哑等特殊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之中,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桥梁,促进合作互助与共同成长
在融合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支持、协同进步的意识。尤其在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敏锐洞察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精心构建学习小组,以此作为桥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协同探索中,共同揭开数学知识的神秘面纱,掌握学习技巧,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智力与情感双重发展。
以“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全面评估班级学生的性格特质、特殊需求状况及学习基础,确保分组时能够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共同体,要求大家拿着小木棒所以搭建一个封闭的图形。随后,我适度放权,鼓励学生小组内自由交流思想,围绕课程内容展开深入讨论与探究。例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承担起活跃气氛的职责,而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能自然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帮助理解力稍弱或存在特殊需求的学生跟上学习步伐。如此,每个学生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同时,也学会了倾听与帮助,共同推动合作活动的高效进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助与共同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推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教师探索高效培智路径的必然选择。在面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担当起创新者的角色,深入探索普教与特教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构建包容性强的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以及强化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共学,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教育生态系统,保障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均能在此体系中茁壮成长,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进步与融合教育实践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苏蕉桂.找准融合点,促进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育[J].新教师,
2023,(07):68-69.
[2]胡伟伟.融合教育游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科普童话,
2016,(44):49.
[3]马如秀.提高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19):135-137.
(作者单位:遵义市道真自治县玉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