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探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

家校协同

探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黄万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论断强调了家庭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他也强调,全社会都应肩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逐渐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环境。

    (一)用爱心滋养,培养家庭归属感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伴随着成长,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归属感。因此,我们要用爱心培养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是社会的一员。

    以我校学生蒲某为例,他热爱篮球、善于交际,但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在与蒲某父亲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诉求缺乏关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鼓励家长用爱心滋养孩子,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家庭归属感。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庭会议等方式,蒲某的家庭氛围得到了显著改善,蒲某的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二)家校共建“五个平台”,助推孩子共成长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学校制度正在面临深刻变革。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我校与家庭共建了“平台共建、理论共学、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效果共评”五项原则,并搭建了“沟通、互动、课程、资源、评价”五个平台。

    一是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

    二是互动平台:组织亲子阅读、个性化的家庭学习等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增进了解。

    三是打造整合网上资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有效资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社会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创建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加强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增强学习的重要性。

    五是评价平台:建立家校共评机制,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

    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我们全面推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时,能够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同时,教师还以身作则,用言行影响学生。此外,学校还通过邀请家长参加校园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针对特殊家庭,学校还开展了定期的心理疏导和家访活动,及时打通家庭教育中的痛点、堵点。

    (三)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家庭教育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协同育人模式下,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对孩子影响深远。因此,家长应转变观念,主动与学校合作,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为了落实家庭教育责任,我们鼓励家长通过亲子阅读、家庭劳动等活动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还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效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社会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广阔舞台。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同时,我们也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为学校与家庭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与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是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二是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是社会资源:利用社区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支持。

    四是社会支持:邀请企业家、社会名人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效推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一模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铜仁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