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8版:论苑 -> 教育家精神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与行

高校思政

教育家精神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与行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黄永胜

    教育,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时代征程,犹如千里之路蜿蜒盘旋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之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充满智慧与理想的名言,时刻在警醒着人们所有伟大的事业发展都需要从点滴的基础工作做起,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下,分析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本质、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阐述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行为方面的践行路径。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高校教师的“思”与“行”正是这伟大而漫长征程中的重要一环,每一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教育家精神在时代发展中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时刻激励着教师们在学习中前进与发展。它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喜爱、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等多方面的内涵。高等教育建设进程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攻坚力量,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践行相关理念,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等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全面成长,以及深刻理解教育的内在规律与具体表现。首先,这种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不是基于功利目的,而是源于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知。如张桂梅先生,她即使伤病缠身,依旧怀揣着一腔热血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生都在为改善中国云南山区女子教育状况而努力。其次,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如孔子,他以渊博的才华知识,培育了众多的弟子。而孔子也能够根据众多弟子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如对冉有和子路关于“闻斯行诸”的不同解答,体现了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后,教育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那么,高校教师也需要掌握适应当地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

    二、教育家精神下高校教师的“思”

    (一) 高校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思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并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下高校教师要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单纯的专业解惑,还是更加侧重于能力素质的培养与表达。当今知识快速涌现的时代,如果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可能将会面临所学知识过时的困境。因此,高校教师应主动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学会自我学习与成长。

    (二) 高校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思

    教育家精神的语境下,高校教师要思考是否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解答,还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如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主动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当下的这些问题,从而多样化的途径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可能经常面临着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扰,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指导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 高校教师对科研发展的思

    高校教师需要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思考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有关科研发展方向。伴随着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融入跨学科的元素也逐渐发展成体系。作为一名艺术类教师,现阶段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教学,日常教学中会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素养,这也使得在科研研究方面更加趋向多样化。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艺术学的交叉融合,也使得教师在艺术专业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的动态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身份去积极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三、教育家精神下高校教师的“行”

    (一) 高校教师教学中的践行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引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调整教学方式,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中。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数字化实践创新教学,提高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理工科专业,教师可以联系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于文科艺术类专业,教师可以高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调查社区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等,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 高校教师科研中的践行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时刻秉持着教育家精神。一方面,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性转化,将科研成果具体应用到实际教学和社会服务当中去。另一方面,在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主动带领自己的学生参与实践科研项目,在项目过程中传授自身的科研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如果教师在科研研究中严谨对待数据,不抄袭、不造假,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三)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践行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被重视,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高校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服务当中去,主动开展系列研究讲座、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化、真实化的参考建议。如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到社区开展艺术类表演,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带来喜闻乐见的科普讲座,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素养。为社会提供数据来源以及参考建议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的生产生活中,促进社会服务的创新。同时,也能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搭建桥梁,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机会。

    结语

    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与“行”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教师的“思”与“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为“行”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理念的支撑,“行”则是“思”运用中的具体实践和检验。高校教师要主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己的思与行之中,积极地把这些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在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上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如同“千里之行”中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贵州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