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间举办99期培训,4163人获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
贵州航天职院交出急救教育优异答卷
![]() |
![]() |
急救教育老师正在为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示。 |
![]() |
急救教育培训基地。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特约通讯员 秦海文
“成功举办99期培训,获得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4163人,培训合格率达100%……”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短短一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急救教育的优异“答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贵州航天职院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善建、善用、善思”的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急救基地建设日新月异,急救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急救教育宣传、普及和应用百花齐放,应急管理能力、急救教育水平快速攀升。
高位推动
齐心协力筑牢试点根基
试点工作怎样推进?基础设施如何完善?师资力量怎么配备?试点工作之初,学院党委领导班子达成共识: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院领导挂帅领航上,成立了急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多次到场参加现场调研、座谈研讨,从规划、建设到投用、管理全过程督导。设立项目工作办公室,明确组织架构及主要职责。将急救校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双高”任务建设,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制定急救校建设工作短期、长期规划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
完善教学设施搭建实践平台上,学院先后投入395.7万元,加强急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学院新蒲校区建成学院急救教育培训基地,设置了CPR+AED培训教室、海姆立克+止血急救培训教室两大功能区,配备急救教学资源及管理系统、AED训练器、急救学员机、心肺复苏按压练习仪、AED除颤仪、婴儿气道梗塞模型等教学设施设备21类30套 (台),可开设并承接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急救培训等课程。
配备德优业精师资队伍上,学院联合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服务中心、遵义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包括课堂讲授、操作示范、实操练习、讨论答疑、试讲和考核等6个培训环节,在全院在职教职员工中择优推选,特别要求校医、体育教师、辅导员等参加师资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目前,全院已有31名教师取得急救教育师资培训证书,形成学院急救教育教师人才库。
注重实效
学践相长提升育人质量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院在开展试点工作中,非常注重学践相长,以此增强急救教育的效能。
理实交融抓教学方面,急救师资团队严格按照《学院红十字会救护员 (初级) 课程教学大纲》相关要求开展培训工作,根据8个课时的课程设置,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入讲解心肺复苏术、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包扎等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通过模拟场景和综合演练,让参训师生初步具备自救互救能力。
质优量足展成效方面,严格按照“闭卷考试+现场实操”方式对参训师生进行考核,不合格的仅有一次补考机会,切实保障急救培训实效和教学质量。仅2024年,学院急救教育培训基地不仅成功举办了99期792学时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经考核合格并获得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达4163人,培训合格率还达到了100%。
集思广益筑育人链条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和年终急救教育座谈会,倡导急救师资人员牢记人道初心、勇担责任,潜心学习、增强本领,并围绕急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教学和考核内容、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研讨,在急救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勇于担当
思行偕进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学院计划培训8000人次,推动广大师生群体成为院前急救的生力军!”贵州航天职院急救教育培训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还有诸多工作需要优化和提升。
首先,思政教育与赋能培育匠心有机结合,急救师资团队在精心备课时,巧妙地把课堂思政内容融入急救知识讲授中,在讲授急救知识的同时,普及生命教育和“人道、博爱、奉献”的中国红十字会精神,从思想根源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切感悟到珍爱生命绝非抽象概念,并与每一个急救决策、每一次援手紧密相连的人生要义。
其次,普及知识增信心与倡行敢救乐救善举有机结合,学院秉持“生命至上·救在身边”的教育理念,立足师生实际需求,急救师资精心备课,详细讲解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溺水急救等知识,推动师生成为急救知识普及者和践行者。并在教学楼、寝室、运动场等地配备了共14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等校园急救设施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师生可以迅速获取急救物资,全力营造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氛围。
再次,聚合社校企优势与助力院前急救有机结合,学院秉持让急救技能全民普及的理念,积极与周边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定制化培训课程,深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增强广大群众应急救护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利用“三下乡”、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方式,服务社会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提供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