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心理健康

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周奎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和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留守未成年人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缺乏家庭的直接照顾和情感支持,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现状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缺乏归属感、不愿与人交流、封闭自己、敏感与脆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表现、社交活动乃至将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现有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服务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均、服务体系参与主体众多但合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对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介入和干预,影响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途径和方法

    1.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组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工作坊,教授他们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增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韧性,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发展健全的人际交往技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3.社会支持服务

    社会支持服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既丰富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体验,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社区关爱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建立健全的社区支持网络、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以及建立持续跟踪服务机制,有效地帮助留守未成年人融入社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并在一个关爱与支持并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地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例,该地区的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社会支持服务的增强以及社区关爱的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二,在某地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一改善的过程体现了政策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同合作与努力。

    四、完善策略

    1.政策层面

    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于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将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纳入国家或地方的公共卫生和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立法明确相关政策,可以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2.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积极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建立开放的沟通方式,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学校层面

    学校在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中,应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利用外部资源以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度等措施,为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4.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提供情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支持,社会的各个部门可以共同为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黔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