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实践探索
孙昕
为彻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实现全民脱贫目标,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使大量贫困家庭的学生被安置到新的学校环境中。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学生在搬迁后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关爱实践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搬迁学校学生的特点
搬迁学校学生是指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随家庭迁移到新居住地并在新学校就读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通常来自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有限的地区,他们在搬迁后面临语言沟通、文化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挑战,加上家庭背景的特殊性,这些学生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学习基础薄弱。部分搬迁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所谓“边、旮、吊”,家居环境均不尽人意,教育资源甚是匮乏,他们的学习基础更是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亟待提高。
二是心理适应问题。易搬学生面临新的生活环境 (准城市化生活节奏)、学习环境 (相对快节奏的学习) 和人际关系 (多元化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搬迁家庭由于历史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和指导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搬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对于实施有效的关爱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结合黔西市易地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应对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客观讲,易搬学生之前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社交群体都很狭小,多维度同时“革新”,易搬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缓解心理压力。
策略一:建立支持性环境
为了缓解搬迁学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至关重要。这包括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学校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和社交技能培训来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和支持网络。此外,学校还应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资源,如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如黔西市锦绣学校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孩子的心理健康关爱问题,2021年在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心理教育室(含预约室、咨询室、发泄室等),并配备了专人负责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心理教育室的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促进压力缓解。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学生往往经历了从原居住地到新安置点的巨大环境变化,包括生活环境、社交圈子、学校环境等。这种变化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心理教育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新环境的感受和困惑,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二是促进社交适应。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学生可能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心理教育室通过组织社交技能培训、团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是促进家校合作。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家长可能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家庭氛围和对孩子的教育。心理教育室作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心理老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干预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此外,心理教育室还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策略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工作坊,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小组辅导和个案干预活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活动应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指导,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黔西市初步组建了县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阳光小分队,团队以“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为理念,积极致力于开展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师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和黔西市师生幸福感提升工作。
该团队通过学校申请或者主动发现的方式,摸底学校师生情况 (尤其是接受团体辅导学生群体情况),根据情况、场地及设施等因素制定团体辅导方案,集中团体辅导人员学习、预演、修改,据实完善方案后联系学校实施,团体辅导过后将相关情况和后续干预等内容告知学校,效果显著。
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已为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开展师生团体辅导6次,惠及师生1800余人次。团队还建立了公众号,对相应的活动开展了积极宣传。
策略三:构建校家社协同合作的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是关爱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家庭是学生情感依托的首要场所,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如何识别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学校应与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如社区中心、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服务。通过这种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可以为搬迁学校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全面的支持体系。
黔西市某学校是一所搬迁学校,张某是一名从黔西市某镇的一个边远山村搬迁到城市的学生,他在新学校经历了严重的适应困难和文化冲突。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辅导和参与社交技能提升小组,张某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提高了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该校还有另一名学生赵某,她在搬迁后出现了抑郁症状。通过家校合作,为赵某提供了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和家庭支持,她的抑郁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合作,同心同向,才能有效化解搬迁学校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
(作者单位:黔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