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明清两俊杰 辉耀普安卫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在明清时代的普安卫,也就是今天的盘州,王祚远和范兴荣,无疑是两颗闪烁着光芒的星星。

    王祚远曾经给明朝皇帝讲解经典,而学识渊博的范兴荣主讲于凤山书院时期,为地方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振兴普安厅文运而不辞辛劳。数百年过去,他们仍然光照着这一片土地。

    王祚远:给皇帝讲解经典

    在晚明的历史长河中,王祚远犹如一颗璀璨而又命运多舛的星辰,闪耀于贵州普安卫 (今贵州盘州) 这片土地之上。

    王祚远,字无近,其家族先辈自应天句容 (今江苏省南京市句容县) 迁徙至贵州普安卫为官,而后于此地落籍生根。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王祚远在乡试中崭露头角,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举人。这一成绩无疑是他才学初露锋芒的标志,也为他日后在科举道路上的进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他成功跻身癸丑科进士行列,开启了他在仕途与文化领域的漫长征程。

    进士及第后,王祚远被选庶吉士,授检讨之职。这一时期的他,在学术与官场历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为日后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责积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能力的不断展现,王祚远在官场中逐步晋升。他先后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能,在文化教育与宫廷事务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尤其是在充当经筵讲官期间,他以丰仪秀整的形象、洪亮悦耳的声音,为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讲解经典。无论是 《大学》 《尧典》 等儒家经典,还是《帝鉴图说》等具有教育与警示意义的典籍,他都能深入浅出地阐释其中要义,使年轻的皇帝在知识与治国理念的汲取上受益匪浅。

    他在经筵讲官任上的表现深受明熹宗的器重,皇帝专门赐诏嘉奖,授他通议大夫之衔。

    这一诰封文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赐予,更是对他在经筵讲学以及整个官场表现的全面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在宫廷内外的影响力与声誉。

    此后,王祚远转吏部左侍郎,进而晋升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一职位,在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朝廷官员选举任用的重大责任。

    尽管王祚远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遗憾,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文化意义却不可忽视。从文学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王祚远的诗文创作与文学鉴赏活动,丰富了晚明时期的文学宝库。他的诗歌作品虽然留存不多,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为后人研究晚明文学、贵州地域文化以及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范兴荣:晚清贵州的文苑贤才

    范兴荣,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字仲华,号三一溪渔人,贵州普安卫 (今盘州)人,其家族虽以务农为本,却秉持着耕读传家的高尚品德,在当地享有良好声誉。

    范兴荣自幼聪慧过人,年仅15岁,便与兄长伯畹一同踏入府学潜心攻读。历经四年的勤勉苦学,19岁时他便在省城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普安厅最为年轻的举人。

    尽管他才学出众,但多次进京会试却均未能“进士及第”,所幸,在经历了家中困顿数年后,朝廷的“大挑”制度为他开启了新的仕途大门,范兴荣出任山东省文登县令。这本是他施展抱负的良好契机,却因父丧不得不回归故里,中断了这一任职历程。守孝期满后,他再度踏上仕途征程,被选派到湖北省治理黄梅、通城、黄冈等州县。

    后来,凭借着卓越的政绩与声誉,他经上级官吏考核推荐,升任为武昌同知。

    在任期间,尽管范兴荣殚精竭虑,但因具体负责堤防工程治理的下级官员工作失误,他不幸受到牵连,遭遇了“堤工置误”事件,最终无奈辞去武昌同知的职务,回归故里过上了赋闲生活。

    归田之后的范兴荣,并未沉浸于官场失意的落寞之中,而是积极投身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他有感于家乡文教风化之气的不振,毅然挺身而出,任教主讲于凤山书院。在书院中,他以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育英才,为提携家乡学子、振兴普安厅文运而不辞辛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子们的学习热情与竞争意识,他设立文会,定期授课,并以考试的形式检验学子们对经艺诗文的掌握程度。对于考试中涌现出的佳作,他精心选录,以《望益文课》之名刊版传布。在他的悉心教导与激励下,众多有志于学问的文人学士们深受鼓舞,皆以诗文能够入选《望益文课》为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凤山书院声誉日隆,培养出了众多成材之士,成为普安厅文化教育的重要摇篮,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地,更在周边地区广受赞誉。

    范兴荣一生笔耕不辍。归田时虽非腰缠万贯,却载书籍数百种而归,并构建了“今是楼”用以贮藏这些珍贵的书籍。在这座小楼中,他沉浸于诗古文辞的创作世界,先后著有《环溪草堂时文》 《环溪草堂诗集》 《僻字便览》 《啖影集》 等诗文集。其中,《啖影集》 尤为脍炙人口,成为他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作。

    《啖影集》 于范兴荣生前的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 以木刻本刊行,全书共四卷66篇。对于 《啖影集》 的文学价值,诸多文人学者皆给予了高度评价。张道藩认为“留仙 《聊斋》 以外,当以此为巨擘自有其真价值而流传至今…… 复读一过,并访悉其身平,益叹其人与书,殊有不可磨灭者在也”,将 《啖影集》视为 《聊斋志异》之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的重要代表,高度认可了其流传至今的真价值以及作者与作品所蕴含的不可磨灭的魅力。由此可见,《啖影集》 不仅是贵州文学史上第一部由贵州人创作的小说,更是在 《聊斋志异》之后成就较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在贵州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晚清文学史上亦应享有一席之地。

    范兴荣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辞世。范兴荣在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与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与智慧启迪。

    (撰稿:盘州市教育局 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