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发源地
![]() |
非遗传承人杨光成晾晒枫香染制品。图片来源:惠水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 |
![]() |
播潭村的枫香染作品。 |
播潭村位于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东南部,距雅水镇中心区3公里,全村共317户1418人。
播潭村小岩脚组,是枫香染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的居住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发源地。
枫香染发源于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有实物和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枫香染原材料采用当地布依人自织的土布,染料通过自栽的蓝靛发酵过滤提取,防染剂由枫香油和牛油混合而成,艺人用毛笔在土布上脱稿描绘,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
从取油、备布到描画、浸染、脱脂、固色到最终成品,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2008年,布依族枫香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惠水当地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为惠水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这些都离不开枫香染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的辛苦付出。杨光成于1953年出生在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的布依族枫香染世家,从小便开始随父亲学习枫香染的制作。50多年来,一直守护传承枫香染技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枫香染技艺的市场出现了由以前的兴盛变衰弱,由受欢迎变冷淡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杨光成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从事枫香染的传承,即使在农忙时节,他也不忘坚持枫香染制作,尽管没有多少人购买,但杨光成始终对枫香染不离不弃。这为更好地保存枫香染技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了枫香染成为惠水特色文化的代表。
在长期创作过程中,杨光成在继承父辈传统绘画图案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他所创作出来的枫香染作品形式多样,图案造型不但精美,而且运笔线条流畅,装饰风格独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吸引了外界人士、学者和专家们的眼球。
杨光成制作的枫香染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北京民族文化宫以及各大博物馆收藏,杨光成本人也获批为高级工艺师、十大民间精品工艺大师等,曾多次代表惠水县去参加各种比赛并屡次获奖,也曾赴澳门展演,前往成都、黄山参加国际非遗节和中国首届非遗节,向世界各地展示贵州惠水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当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得到了艺术界学者的青睐和赞赏,并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2009年3月,杨光成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授小学员枫香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了枫香染后继传承人200余名;2010年,其在枫香染提高班培训中培训学员60人;2010年至2011年,被贵阳婷婷职业学校应聘为一至四期枫香染培训教师,共培训学员180人。
如今,杨光成在小岩脚组每户选取一到二人略有基础的村民,利用每周三个晚上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小岩脚组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枫香印染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