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6版:文化 -> 周渔璜:参与编纂《康熙字典》的贵州人

周渔璜:参与编纂《康熙字典》的贵州人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周渔璜故居。

“桐埜书屋”一角。

“桐埜书屋”内周渔璜手书对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桐埜书屋”。

周渔璜铜像。

    公元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在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诏命下开始编纂,27位当时的著名学者参与了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编纂工作,最终此书成于公元1716年即清康熙五十五年,前后历时六年。这一部收录汉字最多、专为古文学者借鉴的资料、影响深远的书典却与一位贵州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就是周渔璜。

    年仅22岁夺得乡试第一名

    周渔璜 (1665——1714),名起渭,字渔璜,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人。

    骑龙村外,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为“桐埜书屋”老式建筑,是周渔璜少年时代读书学习的地方。

    周渔璜奋发读书,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然而,世事难料,本已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县试、府试的周渔璜,遭遇了人生第一场大变故,云南吴三桂起兵反清。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镇守云南、兼辖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反清,同时,还联络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共同举兵。一时之间南方数省战乱再起,清王朝一夜之间丢了六个省份,战火甚至延续到了陕西等地。直到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冬,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贵州巡抚杨雍建题请补行因战乱暂停的上年乡试。八月,主考官翰林院编修沈旭初、副主考官主事陆钟吕抵达贵阳。这场被搁置了十年的乡试,终于重开,周渔璜也如愿参加,本来被誉为神童的他被大家认为是夺魁的不二人选。结果却仅考中了副榜的第三名。

    以周渔璜的才华,他并未服气。在五年后的康熙二十六年,周渔璜如愿取得了乡试的第一名,成为解元,年仅22岁。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则,一般情况下,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就是会试的考试。作为乡试的第一名,周渔璜似乎已经看到光明的仕途在向他招手。然而,又一场意外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散馆”考试名震京华

    由于母亲许氏不幸去世,周渔璜按制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期一过,周渔璜便接到了另一位忘年交吴中蕃的邀请。

    吴中蕃,字滋大,明末清初贵州的著名诗人。年逾古稀的吴中蕃邀请周渔璜来家中,却是有要事相商。原来,巡抚卫既齐与布政使董安国请吴中蕃主持创修 《贵州通志》。

    吴中蕃可以说是当时贵州文坛的领军人物,接到了这个任务的时候已经70多岁,找一个知识渊博、精力充沛的人来负责执行修志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当周渔璜来报到的时候,他高兴得连鞋都穿反了。

    从康熙三十一年 (1692) 正月开始,在吴中蕃的带领下,年仅27岁的周渔璜与“同事”夜以继日地抓紧编纂工作,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将史料丰富、篇幅浩大的三十七卷《贵州通志》编纂完成。巡抚卫既齐在看到书的时候,也不禁感叹到:“亏了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奇才周渔璜,不然我被逮进京,也看不到《贵州通志》了。”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十月,周渔璜踏上了进京会试的征程,去迎接这场阔别多年的考试。

    云贵高原,群山莽莽,沟壑纵横。经过5个月的艰难跋涉,周渔璜于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二月初抵达京城。

    在京城礼部的会试考场内,周渔璜提笔成章,全场第一个交卷。等到皇榜张贴的时候,周渔璜排名第十六名。在随后的殿试中,位列三甲第三名。虽然才高气盛的周渔璜一直觉得自己是可以进入一甲之列,得到这样的成绩时心中难免有些遗憾,不过能在面对全国数千名举子中脱颖而出,对于偏远的贵州来说,已经很不容易。

    按照当时的制度,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还将面临一次毕业考试。

    公元1697年,翰林院举行了庶吉士的“散馆”考试,周渔璜参加了这次考试,试题采取抽签选题的方式,他抽到的试题就是《分韵华严经大钟》。

    抽到这个题目后,周渔璜自拟题目为 《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他挥毫泼墨,很快就写成了48句的长古体诗。

    全诗以明朝的历史为主线,叙述得当,分析道理入木三分,用语委婉,极富感染力,而且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这首诗很快从翰林院流传出来,一时间,万人转抄,几乎引起京城纸贵。周渔璜也因此名震京华。

    入职翰林院 编纂《康熙字典》

    “散馆”考试后,担任翰林院检讨的周渔璜仍然留在翰林院。细细数算,自离乡赴京赶考,一晃已有近5个年头。正如他在 《春日怀归》 中表达的怀乡之情:“东风吹客到天涯,每对东风便忆家。膏壤化为尘千丈,情知不发故园花。一梦故园风物好,繁红如雨翠成堆。”

    在他眼里,故乡便是繁花似雨、翠绿成堆的美丽田园。思乡心切的周渔璜提出了回乡省亲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公元1697年11月1日,周渔璜踏上了返乡的归途。与进京赶考时的紧迫所不同的是,回家的路多了几分悠闲,也正好得了一次游历祖国河山的机会。

    这一期间,他写下了诸如 《泛舟西湖夜半始归》等,颂赞大好河山的诗歌。

    周渔璜襟怀坦白,爱才如渴,提携和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浙江乡试“亚元”方婺如,就是他拔识录取的。其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文家,与方苞、方舟齐名,时称“三方”。周渔璜唯才是举的官风,颇为浙中人士赞许。

    周渔璜的刚正不阿、勇毅果敢、重视人才的行为让康熙皇帝对他青睐有加。

    公元1710年,康熙亲自主持着手 《康熙字典》 的编纂工作时,指定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来协助完成,周渔璜就位列其中,名列27名纂修官的第三名,足见他在其中的重要性。

    公元1714年,还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正如日中天的周渔璜病逝于任上,享年49岁。

    周渔璜逝世后,康熙皇帝闻讯大悲,命其父偕其弟周起濂入京运柩,并亲临颁赐给周起渭宫詹及其尊亲、妻室、兄弟诰封八幅,五色彩帛还用满汉文学书写,加盖御玺,国史馆立传。从这件事上,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对周渔璜一生的宠爱有加和功劳的认同,但更多的是对其英年的早逝,悲痛伤心而无奈之惋惜。

    周渔璜在家乡参加了 《贵州通志》 的修纂,为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奉诏编纂 《皇舆表》 ( 《大清皇舆图》 )、《渊鉴内涵》 (一万卷的古今图书大全)与主编 《康熙字典》 等典籍。《康熙字典》 编纂名列27名纂修官第三名,相当于主纂。《康熙字典》 以明 《字汇》、《正字通》 为基础,自经史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文人学士著述,旁罗博征,增补古字典所未及者万余字。全书分为42卷12集,共收有47035个字,规模空前,内容博大,于我国文字学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周渔璜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化界和乡野民间都有深刻记忆的贵州历史名人。周渔璜的代表作品包括 《稼雨轩诗》,这部作品曾由贵州巡抚田雯作序。此外,他的诗歌还得到了明代 《明史》 编纂者毛奇龄的高度评价,毛奇龄在86岁高龄时仍为其诗歌作序,并称誉渔璜“风雅之宗,领袖群彦”。当代美术大师刘海粟在 《诗人周渔璜小传》 中称其为“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并推崇他为“黔中诗帅”

    本报记者 杨杰 综合天眼新闻、搜狐网、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