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7版:论苑·高教 ->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校史资源的价值与运用研究

文化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校史资源的价值与运用研究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晓燕 李菲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校史资源的价值及在育人实践中的运用路径。通过构建合作联动机制、丰富校史编研成果、建设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校史文化宣传渠道等途径,将校史资源有机融入“大思政课”体系,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高校校史资源作为学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教育资源价值。在“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校史资源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为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天然的育人价值

    高校校史资源是指一所高校在悠久办学历程中所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既包括校园建筑、园林景观、档案文物 (材料)等实体资源,也包括办学宗旨、制度文化、发展成就等精神资源。高校校史是大学文化的集中映照,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从“大思政课”视域看,探究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不仅可以助力高校校史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播,还可以促进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因此,高校运用校史资源的天然育人价值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

    问题和难点

    高校档案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天然属性。校史资源应融入学校的“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等各项工作中,赋能思政课教学,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育人理念相对落后,未树立“大思政”背景下学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协同育人观念;校史档案资源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化程度尚低,无法满足广大师生要求;运用校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的载体匮乏等。鉴于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深入开展高校校史资源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方法和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校史资源这一把“利剑”,丰富传统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校史资源用于思想政治育人的方法和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校史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 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合作联动机制,形成全员育人新格局

    高校必须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将校史资源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各部门、各单位合作联动机制,协同配合,共同开发,构建校级“大思政”共同体。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校际”互动模式。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有的校史资源,各高校校史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或有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效。如若能适时地加强“校际”互动,例如进行实地调研,或邀请相关专家开展校史文化建设讲座,将对开拓校史资源思政育人路径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最后,要善用校友资源。学校各个发展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校友,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就是生动的校史育人资源。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展讲座,可以使学生们与榜样面对面交流,更加坚定自身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二) 深入挖掘、科学呈现校史档案资源,丰富校史编研成果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进一步拓宽校史资源征集范围,加大力度丰富档案馆、校史馆馆藏资源。校史资源保有量越多,可以用来挖掘思政元素的原始材料将越多,也为后续的校史编研提供了资料保障。

    1.加强实物档案建设

    高校实物档案是学校在长期艰苦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对后人有教育警示意义的历史记录,如各种证件、书稿、纪念品、荣誉证书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天然载体。通过实物档案的展示与利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2.建立健全人物档案

    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砥砺各界英才,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所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资料,构成了人物档案。

    3.加强口述校史建设

    深耕于这片沃土的每位师生,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经历。采用访谈形式,记录他们口述下的学习生活、理想抱负和奋斗历程,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有深度的校史故事,用作学生思政课教育素材,不但有利于优良校风的传承,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使命感,为校史资源文化育人工作奠定基础。

    (三) 建设以校史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校史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直观的教育属性,是天然的、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校史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将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因此,高校校史馆需科学布展、突出特色,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使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拓宽校史文化宣传渠道1.加大布展陈展力度,挖掘校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精心编制布展文案,引领广大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在加强校史宣讲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校史研究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校史主题团课、校史演讲比赛、校史知识竞答等相关活动,拓宽校史宣传渠道,激发学生学校史的热情。

    3.打造以校史馆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热点时事,将现代元素融入校史,向学生展现更具魅力的校史知识,讲述更吸引人的校史故事。同时把握好当前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机遇,允许多元化形式的校史宣传片、纪录片的制作,通过竞赛的形式邀请学生参与拍摄,扩大校史馆的影响力。还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运用VR技术实景展示校史馆,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提升校史馆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4.加强校史资源编研力度,建设专业的校史编研队伍,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作为顾问,设立相关研究课题,争取经费资助以进行针对性研究,从而提高研究者的积极性。完成校史读本编纂,开设校史相关课程,让校史读本走进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通过对高校校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我们认识到这些资源在传承校园文化、塑造学生价值观、增强学校凝聚力以及推动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重视校史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运用,将其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

    (作者陈晓燕系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馆员;李菲系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