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抓平台 抓品牌 抓智库

贵州大学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刘绍波  特约通讯员 蒋俊 毛俐鸿

    近年来,贵州大学与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校际互访、师生交流、联合培养、援外培训和高端引智等互学互鉴教育合作活动,通过“抓重大平台、抓特色品牌、抓智库建设”三大举措,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行动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11月20日,贵州大学新甄选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单位,是贵州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加入该联盟的单位。

    抓重大平台: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新发展

    贵州大学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2个、部省级以上科研平台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ESI全球前1%学科7个,其中植物保护学科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依托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学校茶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贵州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获批设立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该实验室至今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奖项1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60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100余篇。

    2024年8月,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第四届山地农业与绿色植保国际会议,并发起成立“国际植物保护合作组织”倡议。

    抓特色品牌:

    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示范新高地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贵州大学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学科、人才与平台优势,进一步挖掘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层治理中国经验和国际中文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合作项目,形成长效机制,创建特色品牌,致力构建中国-东盟高质量人文交流示范新高地。

    自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培养通晓汉语、知华友华、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东盟国家留学生6000余人次,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与东盟国家高校开展境外办学项目2项,与70多所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热带种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贵州省电子信息与智能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贵州省植物病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入 东 南亚教 育 部 长 组 织(SEAMEO)、东盟大学联盟(AUN)、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 (EPU) 等国际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秘书处单位。此外,我校杰出校友黎文军 (越南籍) 被授予2020年首届“丝路友好使者”称号。

    抓智库建设:

    创新区域国别研究的本土化新路径

    贵州大学现有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东盟研究院、1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波罗的海研究中心以及2个省级高端智库,立足贵州省省情和西南边疆地区实际,聚焦国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创新国际战略的重大需求,总结和提炼贵州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本土经验,建构贵州“四新”“四化”与东南亚区域与国别的逻辑连接,积极探索区域国别研究赋能中国-东盟关系高质量发展示范合作的新路径,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咨政成果。

    近年来已呈送内参和调研报告100余篇,获正国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次,副国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次,部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0余次,相关成果入选CTTI年度智库建设最佳案例推介名单和优秀成果一等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贵州大学全面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了非洲冈比亚大学和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两所孔子学院的成立,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援外及培训项目达20余项,培训人次3000余人。学校现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约700人,占国际学生总人数70%以上,现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师50余人,占外籍教师总人数50%以上。2024年11月20日,贵州大学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增聘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单位。

    未来,贵州大学将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框架下,扩大朋友圈,与成员单位互学互鉴互进互补,以有组织的平台建设和国际科研提升咨政建言能力,扩大贵州经验做法的分享力度,为推动贵州和沿线国家“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科学研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和地区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