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语文新课标下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新路径
陈亦桥 忻晓松
文化自信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首,目的是深化学生文化认同,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重塑青年一代精神风貌。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审视,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价值生成的内在需求,能够丰富语文课程的自我构建,是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
四重意蕴文化自信的创新表达
语文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文化理解与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特别是深入探索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阳明心学以及屯堡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贵州特色文化,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深刻领悟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生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传承与践行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学生应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学习苗绣蜡染、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民族技艺,将中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身体力行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实践者。
文化反思与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深化。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反思就是要审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内而外地涵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创造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学生要善于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文学创作、艺术创造等学习实践中,积极培育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创造与自信是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创新呈现,体现了个体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五位一体文化自信的培育体系
基于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对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科学内涵、实践路径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拓展,阐明了文化自信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文化生活、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等五类文化的传递与深化。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体系,正是基于五类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侧重点我们进行了全面构建。
语文教材是中小学生接触文化的重要途径。统编语文教材依据新课标理念,精选了众多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篇目。教材还融入了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化生活等类文明优秀成果,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深入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纵览贵州文化脉络,在地方课程的设计上应充分利用多彩贵州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课程。校本课程应强化学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体验。让学生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深化文化理解。
语文教师在培育文化自信中至关重要。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深化文化理解,提升文化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文化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化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文学作品、展示文化成果等手段,鼓励学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举并行文化自信的创新路径
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变革实践带来育人路径文化实践取向的转变。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从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设计、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活动参与及语文资源开发四大方面着手,以促使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认同,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坚守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是打牢学生精神底色的最主要课程。统编教材的编审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篇目,确保教材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红色革命文化的英勇抗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等文化底蕴,树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实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以文化人,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理解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化熏染,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成长空间,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
倡导语文活动文化参与。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新课标鼓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动,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读书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成果的平台,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文化。此外,鼓励学生投身社区文化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在服务实践中传播文化精髓,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语文资源的活态开发。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资源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新课标倡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平台、移动学习终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同时,倡导学校和教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涵盖地方历史、民间文学、传统艺术等多元领域。这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更在他们心中点燃了热爱与追求文化的热情之火。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同时,在深层次上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作者陈亦桥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忻晓松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本文为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创新路 径研究”,〈立项编号:2022B0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