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任知县
蒋宗鲁:普安州第一个进士
![]() |
蒋宗鲁雕像。 |
蒋宗鲁(1521—1588)字道父,号虹泉,明朝普安卫(今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为贵州单独开科闱试后普安第一个进士。《黔书》中,将他与贵州大儒尹珍、孙应鳌、王祚远等列为贵州“已明之以理学、文章、气节著者”“皆大雅复作。声闻特达者也”的人物。著有《嘉靖普安州志序》、《碧云洞》等。
普安州首位进士17岁任知县
蒋宗鲁出生于1521年,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远大的志向。在那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勉与天赋,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贵州的科举之路,在明代以前一直与中原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贵州士人需远赴湖广或云南参加考试。直到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经贵州思南人田秋上疏,朝廷于嘉靖十四年 (1535年)批准贵州与云南分闱开科。而蒋宗鲁恰逢其会,在贵州单独开科闱试的明世宗嘉靖十六年 (1537年),他一举考中举人,次年,即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成功考中进士 (戊戌科茅赞榜),成为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普安州的第一个进士。
蒋宗鲁入仕后的第一站是河南浚县知县。尽管当时他年仅17岁,但在任上却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干练。他秉持着公正无私的态度,推行“均田均役”的政策,不偏袒、不纵容任何势力,致力于确保每一位百姓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承担赋税与徭役。这一举措,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水利建设功臣”
在民生方面,蒋宗鲁同样有着诸多令人称道的作为。
在四川知府任上,蒋宗鲁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水利设施,以消除都江堰“淘筑之失宜”所造成的水患。都江堰作为四川地区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蒋宗鲁深入实地考察,详细了解都江堰的地势与水流情况,并与奉严时泰 (副都御史四川巡抚) 檄管带都江堰水利按察司副使的周相共同商议治理方案。他们提出了“欲尽甃之以石。其堰当急流之冲,则石之外,再护之以铁”的治理方略。这一方案在当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蒋宗鲁为都江堰治理所付出的努力与制定的方略,依然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他也因此被后人铭记为“都江堰水利建设功臣”。
直谏之举 缓解百姓困境
蒋宗鲁担任云南巡抚期间,明世宗宠用奸臣严嵩,严嵩专权误国,朝政腐败不堪。当时,朝廷下令云南采大理石,要求见方七尺的五块,见方六尺的五块,见方五尺十块,见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块,并限期运至北京。蒋宗鲁深知采取如此巨大的大理石,对于采运者而言,意味着生死之艰险困难。蒋宗鲁心怀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恤,毅然挺身而出,冒死上疏朝廷,请求减免此项征收。
蒋宗鲁的这一冒死直谏之举,虽然最终使皇上心生恻隐,将此事作罢,但却因此触犯了严嵩的权威。严嵩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奸臣,必然会对蒋宗鲁进行报复与打压。蒋宗鲁深知严嵩的为人与手段,于是,他毅然辞官引退,回归故里,直至终老泉林。
著书立说 影响至深
蒋宗鲁在文化领域有着一定的贡献。他生前著有 《治浚款议疏草》《齐良监税录》 《牧政事宜》 《诗文集》 《嘉靖普安州志・序》 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明代中叶贵州及相关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重要资料。他的“经世致用之才能”与“文章经济,尤冠一时”的影响至深至广。
蒋宗鲁在科举之路上的成就,为当时贵州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与功绩,稳定了边疆局势,促进了地方的发展与繁荣;他在民生方面的诸多善举,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他在文化领域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清康熙年间的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 中,将他与贵州大儒尹珍、孙应鳌、王祚远等列为贵州“已明之以理学、文章、气节著者”的人物。徐霞客在 《游记》 中也指出,“是城文运,为贵竹之首。前有蒋都宪,今有王宫詹 (名祚远),非他卫可比”。而这位蒋都宪,正是已经去世50余年的蒋宗鲁。
(盘州市教育局 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