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百年老建筑
——普定文物修复的故事
![]() |
工匠正在工作。 |
![]() |
修补后的屋顶。 |
![]() |
吴胜海介绍修补细节。 |
本报记者 杨媛媛
吴胜海已在大山中待了快两年了。12月3日下午,这位文物修复师走进了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云盘村袁氏老宅,查看修复进度,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两年来,他的任务就是让老建筑“复活”——百余年时光,老建筑因时间的沉淀而弥足珍贵,却也因岁月的洗礼而留下伤痕。
蛛丝马迹中还原
“最重要是要知道以前的样貌。”谈及老建筑修复,吴胜海感慨道。在改革开放之后,这座建筑被分给当地村民居住,变成了民房。村民们对房屋进行了不少改造,导致房屋破损比较严重。
云盘村被誉为“西洋村”。百余年前,该村的大家族袁氏派遣族人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带回了西方建筑理念,并在云盘村修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5年),民国初期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它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青瓦顶,坐北向南。建筑群主要由8个四合院和云盘小学办公楼等建筑组成。2006年,古建筑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又成功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云盘袁氏古建筑群”,后又更名为“普定营盘近现代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在历史洪流中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当地人民情感与记忆的鲜活载体。每一砖一瓦、每一雕一刻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讲述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如今,建筑群依然屹立,但岁月的痕迹已使它们变得模糊不清。吴胜海介绍,设计师们通过寻找古建筑中的蛛丝马迹,尽最大可能还原老建筑原来的模样。这不仅涉及到整个建筑的外观,还精细到建筑中各物件细节,甚至连一个图案都不放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个四合院中,原本一扇窗户的地方被改成了一堵墙。为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其他窗户的样式将其还原出来。
接近再接近
12月2日,数万块小青瓦片从湖南省运送到了云盘村,这些瓦片将用于安装在老建筑上。原来,原有的老建筑属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随着风雨冲刷,不少瓦片都已破烂,这些瓦片需要更换。
其实,他们从湖南购买的瓦片并非全新的,也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接近老建筑原来的瓦片。
“找材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吴胜海说,在老建筑修复中,要求用于修复的材料必须和老建筑材料相同或非常接近。有时,为了寻找一些材料,他们常常需要走村串寨,颇为不易。在老建筑中,一些砖头风化严重,需要用新的砖头来替代。而他们也是尽可能寻找同一时代所烧制的砖头;一些木材也是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
记者在一根已修复完成的房梁中看到,房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新旧分明。对此,吴胜海解释说,这根房柱已出现局部破烂。他们在修复过程中并未整根替换房柱,而只是修补了破烂的区域。同时所采取的材料均是同一种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十年后这些木材将会逐渐融为一体。
在建筑群的修复过程中,像房柱这样对细节的修复比比皆是。有时一根柱子可能仅仅需要补上10厘米的木块,却要花上数个小时。有人感叹说这项工作比起推倒重建可要难多了。
吴胜海告诉记者老建筑修复主要涉及建筑的屋面、地面和装修三个方面。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精心修复,涉及的细节成千上万。原本的地面是青石板,而现在已加了三层水泥地。工人们只能一层层小心翼翼地挖开水泥层,让青石板重现其貌;原本房屋内有生动精致的雕刻图案,但随着时间推移图案已消失无踪。此时又需要进行图案还原工作,也要花上几天时间才能完成。
精细的修复
实际上在老建筑的修复中还在同时间赛跑。吴胜海说修复工作涉及到木工、石工等多种匠人技艺,而现在像这样的匠人也在逐渐减少。不过如今在修复的老建筑中进度已超过了60%,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普定营盘近现代建筑群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宝贵标本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外建筑结合的典型代表。目前当地政府按照“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严格把控村庄建筑风貌努力寻求“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的平衡。
云盘村党支部书记鞠大安表示,下一步,云盘村将依托营盘近现代建筑群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村庄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通过合理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实现历史遗产的活态传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