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摭谈小学数学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教学设计

摭谈小学数学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龚善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始终坚持“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凸显了它的价值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视角,论述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课前:深挖劳动教育内容

    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启蒙教育阶段为例,在教学中,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能帮助学生增强数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深挖劳动教育内容,采取科学的办法,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比如:教师在讲解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的过程中,应深挖劳动教育内容,备课或教学时,可以借助“明明摘梨子”这一情景,为学生出示一幅图片,在图片上,其中一个同学说已经摘了5个梨子,树上还有2个梨子,另一个同学发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梨子呢? 学生们结合情景,能理清“原有的梨子=已摘的梨子+剩余的梨子”这一基本数量关系,从而列出算式求出得数。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程序来看,教学任务在这里已经完成,但如果从强化劳动教育以及培养劳动精神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明明如果给你摘了这些梨子,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呢? 如果你是明明,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通过问题的追问,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劳动的意义,学会尊重并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道理。通常情况下,数学题除了承载着强化能力、巩固知识的功能之外,也涵盖了态度以及情感的渗透,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善于利用发现的眼光,对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加以挖掘。

    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教会学生劳动的方法。比如:在讲解角的时候,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讲解许多农具都是锐角,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一些农具,让学生对锐角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了解、掌握新知识,并能获得生活中的劳动精髓。

    再如:在学习“统计”课程时,老师先介绍我国近几年的粮食生长情况,这是广大农民的努力,我们要靠劳动人民的耕作来生存。其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运用统计学图表,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资料,并透过对统计图表的分析找出一定定律,从而得到相关结论。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对条形图的详细说明,体会到数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所学知识来看待和解决生活问题。

    课后:延续劳动教育成效

    学以致用,这是课后延续劳动教育成效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扩大学习成效。如:出示送奶工人每天需要给三座大楼的人家送奶的图片,他到1号楼送了1瓶奶,到2号楼送了4瓶奶,到3号楼送了2瓶奶,之后让学生通过图片提出数学问题。小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并逐步对问题解答,不仅能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聚焦送奶工人,计算得到数据,让学生发现工人每天需要到各个小区去送奶十分辛苦,当他把新鲜而富有营养的牛奶及时送到每一位客户手中时,他是非常满足的。通过辩证分析,强化劳动价值教育。加上对练习题的合理应用,将其中的劳动要素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

    教师还可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构建协作共生的意识,对学生数学水平和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在具体交流互动过程中,将劳动实践融入其中,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知识,分享知识与经验,让思维得到碰撞。在劳动实践中,也可以深层次地对劳动教育元素加以挖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远远超过预期,能将知识讨论上升到劳动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也上升到了劳动期间需要相互照顾和相互关爱。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牢固,还能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

    总之,合理地将劳动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保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整体能力和素养。

    (作者单位:铜仁市思南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