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创新探索 艺术+思政——大手牵小手·“桥”见成长
杨红艳
为引领艺术学子们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引导他们发挥专业价值去提升贵州地方百姓的审美素养,真正落脚到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注入艺术生的美育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的合力效应,贵州师范大学以党建为引领,注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艺术+思政”方式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4年3月至9月,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平塘县平里河小学以“桥”为媒,开展了主题为 《艺术+思政——大手 牵小手 ·“桥”见成长》 的“桥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创新探索。
一、创新思路
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桥文化”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从古至今,一座座桥梁建设的背后就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源源不断地流淌出一股股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对“桥文化”的深入挖掘解读,可以引领思想、塑造品质,实现以“桥”铸魂。
位于平塘县“天空之桥”下的平里河小学,2022年6月,被立项为贵州省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校。学校因附近有世界第一高桥平塘特大桥等五座桥的存在,致力打造以“桥文化”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和育人空间,以实现“苦读桥魂铸人品,勤思桥韵成栋梁”的育人目标。
围绕平里河小学的“桥文化”校园美育需求,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学生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大学生带着小学生以“桥”为创作参照物开展艺术美育实践,实现“春风润无声”的美育浸润。从而,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桥魂育人”落地见效。
二、创新方式
“大”同学艺术实践过程中,以提升培养平里河小学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与他们一起了解桥梁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变迁,以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从艺术的角度为他们解读桥梁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并引领“小”同学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作,助力提升平里河小学学生在“桥文化”方面的特色美育能力。
“大”同学艺术实践过程中,以“桥文化”为核心,再借助本土的一些文化资源,打造系列“桥文化”校园育人空间,让“小”同学们能在地方文化与美育视觉交错的双重浸润下成长,助力平里河小学“桥文化”校园空间环境提质升级。
“大”同学发挥专业特长,采取线上线下多元化多渠道的正能量传播,并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助力平里河小学“桥文化”乡村育人阵地实现更好的外宣,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激发共鸣形成示范引领。
三、具体做法
“大”同学们组建“美育星火队”创新美育教学方式,以动手实践激发平里河小学“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桥梁知识,到有趣讲解,从无限创意、图纸绘制,到巧变实物。“大”同学们通过“桥设计”课堂让“小”同学们在设计搭建过程中,感受“桥”之魅力。
“大”同学们巧借“五十里水乡”平里河边的自然之石为画布,融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元素于色彩与线条之中,带着“小”同学们开展“石头画”特色美育小课堂,以“石”之趣丰富提升“小”同学们对“桥”的想象力。“大”同学们还通过“桥绘画”课堂带领“小”同学们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充分发挥美育浸润育人作用。
“大”同学们组建“智慧点灯队”,匠心独运地将“桥文化”相关知识进行设计融入创意课本,帮助平里河小学完成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9个学科和书画社团、朗读社团等5个社团校本课程封面封底设计以及校园“桥文化”长廊展板的设计,以“大”同 学们的美育青春智慧,去点亮“小”同学以“桥”筑梦的未来之路。“大”同学们以“桥绘未来”为灵感,将平里河小学的围墙转变为讲述“桥”故事的画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把校园教学楼的内墙面、教室阶梯以及宣传墙,挥墨着彩成一张张助推“乡村教育的美好蓝图”,引领“小”同学们努力美好成长。
四、实践成效
平里河小学依托所处地域特色,挖掘中国“桥文化”资源里的育人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各环节。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艺术+思政”方式推动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助力平里河小学达成“桥魂育人”育人目标,从而实现打通“大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的脉络。
平里河小学将桥的历史、文化、故事、科技、创新、精神等内容,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美育课程体系之中,提炼“桥文化”精神和育人价值去引领学生体悟“桥”背后的文化象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路桥精神。“大”同学们利用专业所长,用巧笔和色彩创作出适合“小”同学们欣赏的图案,为平里河小学“桥文化”校本课程进行美化设计,实现了“大小”同学以“桥”为媒、因“艺”成长的课程育人特色。
平里河小学建立“桥文化”社团,开展桥梁设计比赛、师生共建“筑梦桥”、举办“桥文化”讲座等校园活动。“大”同学们指导平里河小学“桥文化”社团的“小”同学们,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动手设计制作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桥梁,联袂举行校园桥梁设计展,提升“小”同学们的审美及动手能力,实现了“大小”同学思想碰撞、充分互动的实践育人特色。
平里河小学以桥的相关元素来命名教学楼、班级名称,营造“桥文化”校园环境育人氛围。“大”同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测量、到设计、到建模、到渲染,提炼各种“桥”元素为平里河小学完成校园环境美育升级的整体规划。“大”同学们的艺术设计落地,让“小”同学们“桥”见未来校园之美,实现了“大小”同学共成长的文化育人特色。
“大”同学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落实美育浸润行动,提升乡村孩子们的美育素养。同时,他们通过助人完成助己,实现了专业学习落地见效,强化了实践铸魂思想提升。平里河小学的“小”同学们在“大”同学们的指导帮助下,围绕“桥文化”方面的美育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平里河小学的校园在“大”同学们的助力之下,桥展览馆、桥文化长廊、“桥文化”阅读中心、“石头画”展览室都建成落地,全方位推进了学校“桥文化”育人体系的升级完善。 ‘
五、经验启示
平里河小学依托当地“桥”元素浓厚的地域特色,深挖掘、寻外援、做课题、求突破,顺势而为创新育人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托举乡村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依托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引导他们走出校门走向乡村,把艺术带给百姓带到基层,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有生命力的艺术一定要与时代同频共振,鲜活的艺术灵感也一定是来源于热气腾腾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平里河小学“大小”学生之间的“桥魂育人”对话,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通过两次实地调研寻找到结合点,并开展座谈交流达成育人共识,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后,合力实施的一场对“大小”同学“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新时代背景下,将“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把对高校艺术生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时代洪流、历史记忆、生活现场,打破艺术院校传统专业教育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弊端,可以提升他们在思想政治认知方面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探索构建高校与乡村基础教育思政合力育人模式,也是贯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一环,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艺术+思政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可以在高等院校所有艺术专业学生群体进行灵活复制。
备注:此创新实践探索工作案例,属于贵州师范大学2024年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D02;项目类型:学生工作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