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

我省各地创新“传承人+教师”,共绘非遗教学新图景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甘棠小学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制作“非遗”鸟笼。 张晶 摄

施秉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在大课间学习跳苗族板凳舞。

邰胜智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本报记者 罗秋红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文化进校园已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老师学习鸟笼制作技艺

    打造“非遗小课堂”

    在黔东南州施秉县第一中学的大课间,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融入踩鼓舞、板凳舞的课间操,民族文化氛围十足,成为课间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施秉县充分利用学校大课间,以跑操+苗族踩鼓舞、板凳舞的方式推进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把踩鼓舞、板凳舞编成课间操,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让苗族特有的非遗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施秉一中校长杨彦说。

    施秉苗族踩鼓舞、板凳舞于2009年9月被施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优秀文化,施秉县第一中学在相关机构的指导下,将踩鼓舞、板凳舞改编加入课间操,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增加了非遗传承的形式。

    2021年,《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印发。《规划》 提出,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非遗在各个学龄段的普及教育。重点支持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把本地区非遗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

    打造“非遗小课堂”,传统文化“圈粉”青少年。“镶嵌、上龙钩、牙子、鸟架……每一个步骤都要耐心,才能做成一个简单的竹艺鸟笼,加上代登祥爷爷的雕刻就成了精巧美观的竹艺鸟笼。”黔西市甘棠镇甘棠小学课堂现场,教师秦雯正在教授同学们鸟笼制作的基本技法。

    代登祥是甘棠镇仲那村的贵州省鸟笼制作非遗传承人,为了让非遗教学内容更加专业,秦雯特意上门向代登祥学习鸟笼制作技艺,并将所学教授给学校的孩子们。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甘棠镇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把学校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课后服务,在甘棠小学开设“非遗小课堂”,打造富有文化底色的课后服务品牌,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

    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

    2006年6月,月牙镋武术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月牙镋”,原名月牙翼齿,是一种古老兵器,呈弯月形,状似牛角,两边都安装了形如斧镑钺的尖锐刀片。月牙镋武术动作威猛,刚劲有力,动作招式有水中练塘、雄鹰叼鸟、金箭离弦、神猴捞月等。

    天柱县高酿镇中学将“月牙镋”武术引进校园作为学生健身体操,聘请非遗传承人利用体育课和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授课。

    “作为月牙镋传承人,我很高兴能够把这个技艺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侗家文化。”非遗传承人龙安民说。

    近些年,非遗传承人在校园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得到有效传播和传承。

    贵阳市观山湖区远大小学成立“黄平泥哨”艺术实践工作坊,打通贵州非遗文化与孩子们深层次的链接通道,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看传统艺术,感受民间文化艺术魅力;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凤清学校挖掘本土资源,设立陶艺教室,开设校本课程陶艺课,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贵州各地在教学中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增进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内涵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