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寻生态瑰宝 品彝族文化

贵州生态能源职院社会实践活动多姿多彩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团队成员参观少数民族文化展馆。

    本报记者 任伟 特约通讯员 方飞燕 广一霖

    近期,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组织大学生前往威宁自治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湿地环境进行监测,探寻自然界的生态宝藏,并亲身体验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不仅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更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共同奏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主旋律。

    监测湿地环境 守护绿意脉动

    坐落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草海湿地,犹如镶嵌于高原之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是多种珍稀鸟类的天堂,也是至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该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抵达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点后,立即开始实地监测。

    此次监测活动分组进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针对草海湿地的多项关键生态指标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监测。

    在指导教师的悉心引领下,同学们利用专业仪器与设备进行样地调查、精确记录数据以及科学采集样品。这一过程不仅深刻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更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守护这片生态瑰宝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开启高原之旅 寻觅生态瑰宝

    初冬时节,凛冽的寒风与高原上清新的空气交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携带专业设备踏入百草坪腹地,对植被分布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环境等一系列核心生态指标展开了详尽而周密的调查。

    团队成员们不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在实地操作中锤炼了专业技能。从RTK精准定位到样方的科学设置,从细致入微的科学取样到遥感数据的深度分析,一系列现代化的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了林业监测领域的前沿图景。

    品味彝族文化 共话民族情谊

    位于威宁东北部的板底村,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居民的聚居村落,近年来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兴绿色能源项目的蓬勃发展,板底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乡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切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站点便是坐落在板底村的板底小学。

    来到板底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刻领略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悠久历史。步入学校的少数民族文化展馆,他们仿佛穿越时空,被一股浓郁而古老的民族风情所包围。在这里,团队不仅追溯了板底小学的历史脉络,还目睹了彝族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如铃铛舞的清脆悦耳、酒礼舞的庄重典雅、撒麻舞的灵动飘逸以及阿西里西的欢快热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观赏到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古剧《撮泰吉》的精彩演绎。这部古剧不仅是彝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更是彝族文化世代相传的生动见证。每一件展品、每一场表演,都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彝族文化的壮丽画卷,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恒久魅力与不朽价值。

    为了深化民族团结的认知,团队成员们围绕“民族团结共生共荣,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主题,为当地学生精心准备了一场启迪心灵的专题讲座。

    据悉,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成功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更搭建起了一个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交流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