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名师带徒 传艺更传德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拜师仪式。

    本报讯(记者 龚茜 特约通讯员 伍维玉) 铜仁市卫生健康局日前携手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举办了“铜仁市中医药师承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拜师盛典”。

    这次师承教育的深度合作,源于时珍学院的一次调研活动。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党委书记陈龙斌说:“在调研中发现特别缺少民族医学的医生,于是我们希望为民族医学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铜仁市作为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与时珍学院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双方都认同中医药教育的培养模式自古就以拜师为主线,师承教育是最符合中医药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基于此,铜仁市卫生健康局与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条多元化的院校师承教育模式。

    推行师承教育,师资力量是关键。铜仁市遴选出130名中医师组建师承教育人才库,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首批遴选出40名学生参加师承教育,学生们在学期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周末和假期以“师带徒”的方式跟师学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理论学活,实践也走活。”陈龙斌说。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彦青表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模式,对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传承,还在于其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掌握技术和理论。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立德树人。学生们只有在不断虚心求教、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将传统中医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与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相结合,勇于创新,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精湛的中医技术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院还成立了民族医药挖掘整理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将铜仁市卫生健康局多年来搜集的民族药方进行实验研究,对民间药方进行科学验证与优化整理,让古老的药方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