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榕江县第一中学开始组建班级足球队
这里,是“村超”名将“摇篮”
![]() |
![]() |
2024榕江一中足球队代表帮扶村党相村获得“村超”冠军。 |
![]() |
本报记者 徐颖
探访榕江县第一中学,校园门口,绿树成荫,8块金光闪闪的牌匾高挂,默默展示着这所历史名校的传统与荣誉。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新城开发区的榕江县第一中学,地处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是三江交汇之地,也是苗侗文化的发源地。
榕江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40年。其创办者和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爱国知识分子、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先生。八十多年的发展,榕江一中已发展成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建筑特色鲜明,设施设备齐全,教学环境教育质量一流的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
“村超”从这里“踢”出去
赖洪静担任榕江一中学校足球队教练已有19年,不仅是这里的教练,更是榕江一中的校友。在学生时代,赖洪静和他的同学们深受一中校园文化和榕江浓厚足球氛围的熏陶,共同孕育了对足球的无限热爱。
走进榕江一中足球训练中心,一面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照片见证了榕江一中足球队多年来奋斗的历程,每一张合影都承载着一份荣誉。从左至右,照片由模糊渐变至清晰,恰似学校足球事业的成长轨迹,从起步时的跌跌撞撞到如今的稳健发展。
赖洪静指着照片墙自豪地说:“这面墙记录了我们从2012年开始参加校园足球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每一届队员的珍贵合影。”他指向一张照片继续介绍:“在这张照片中,有近10名球员在今年‘村超’决赛中大放异彩。”在今年的榕江“村超”决赛中,对阵的两支队伍,一支主要由榕江一中足球队成员组成,另一支队伍的主力球员中有高达百分之七十是赖洪静的门生。当年的足球少年,如今已在“村超”赛场上熠熠生辉。
2006年,榕江一中迁至新址,校园内建起了一块标准的足球场地。自那以后,学校便肩负起承办省级和州级校园足球比赛的重任。每当比赛来临,热情的榕江百姓便会自发携带小板凳,前来观赛,为校园足球增添了浓厚的民间气息。从那时起,榕江一中的足球场便成为了传递动力、生机、自信与欢笑的源泉,源源不断地为榕江全域注入活力。
无体育,不教育;无足球,不榕江
“在那个时代,‘班超’被称为‘红五月’。”
回顾第一届“班超”,榕江一中党支部书记张建新介绍道,早在1984年,榕江一中便开风气之先,以班级为单位组建了男女足球队,并举办了班级足球联赛。从1984年的“红五月”班级足球赛起步,这一传统延续至2007年,随后赛事更名为“校长杯”足球赛。直至2023年,赛事再次升级,更名为“班超”。经过40年的风雨兼程,榕江一中的“班超”已经成功举办了40届,40届“班超”已然成为学校体育精神的一座丰碑,深刻见证了榕江一中足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榕江一中被评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且每年高质量通过复评;
2015年被黔东南州教育局、体育局命名为黔东南州足球高水平训练基地;
2015年被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授予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后备人才基地称号;
2016年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命名为贵州省校园足球试点县 (区) 示范学校;
2016年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命名为2016-2019周期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校园足球的兴盛,犹如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着榕江一中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自2012年以来,榕江一中已经培养出170名高水平运动员,超过60位运动员凭借其卓越的体育才能,成功踏入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大门。
截至2024年,榕江一中已有230余名学生参与省州各级运动会竞赛,取得了20余项团体冠军、亚军以及200多项个人奖项的优异成绩。
每年,学校都向高等学府输送超过100名体育艺术领域的杰出人才。
“自2012年起,我们将校园足球定为重点办学特色,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教研团队深入研发足球校本课程‘阳光足球课’。”课程全面覆盖足球知识、文化、教学等各个层面。这是每个高一新生必修的校本课程,由6位专业足球教练担纲教学,确保了教学的专业性和质量。
“每次在操场上,都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都是足球给我们孩子带来的改变。”张建新十分肯定,体教融合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足球成为了学生们良好的调节剂,正面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足球文化从校园拓展至社会,为‘村超’贡献力量。”张建新如是说,“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背后,是三千多个家庭的支持与期待。在学校,我们不仅教授足球的规则和技巧,更传递足球的精神和文明,孩子们将这些宝贵的故事带回家中,与父母分享。家长们继而将足球的激情和‘村超’的精彩传播给来访的游客,共同讲述榕江足球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