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建设与推广策略
科学教研
民族地区实施小学科学教研
共同体建设与推广策略
莫朝坚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最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因地缘及经济发展等原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均等问题让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构建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师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打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的培养,也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展。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旨在通过集体合作和交流,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
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和方法。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推动科学教育的改革。在共同体中,教师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共同研究和探讨科学教育的难题,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科学共同体还可以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外部力量合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引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研共同体中,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各种科学实验和项目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也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挑战的需要。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我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科学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研共同体建设突出以下价值意义:
(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地区构建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
通过科学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科学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在传承中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荔波县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近年来,荔波县逐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科学实验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挑战
资源限制:经费不足,难以购置足够的科学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
师资短缺:专业科学教师缺乏,全县没有一名取得科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现有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足。
观念落后: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各小学领导层对科学教育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导致科学教育教学发展受到束缚,无力高质量推进。三、建设与推广策略
(一)构建科学教研共同体
通过以荔波县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为科学教研共同体主持人,全县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搭建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平台,开展本民族地区小学及相邻县、市教研交流活动。
提升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让小学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确保自身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与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相契合。
促进以“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本课题组开展教研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并且积累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加强师资培训与引进
定期省州县三级举办科学教育培训班,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任教。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
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建设科学教育资源库,包括图书、器材、网络课程等。与当地科技园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合作,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 (如:研学) 解决问题。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等,提高教学效果。适时把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宽科学教育知识面。
(五)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定期举办科普讲座、科学展览等活动,增强家长和社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等,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六)融合民族文化与科学教育将民族文化中的科学元素融入科学课程,如研究民族医药、水书历法等。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的生态调查、文化遗产保护 (如瑶山古寨、者吕布依古寨) 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科学素养。
总之,在民族地区实施小学科学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与引进、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以及融合民族文化与科学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荔波县乃至更多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荔波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