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2版:综合 -> 我省探索建立高校“产业导师制”

我省探索建立高校“产业导师制”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茅台学院学生在产业导师指导下学习酱香酒酿造工艺。省教育厅供图

贵州大学“校工结合”开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省教育厅供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在产业导师指导下于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生产实践实习。               省教育厅供图

    本报记者 任伟 特约通讯员 沈小伟

    近年来,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贵州省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产业导师制”,支持和鼓励高校选聘校外产业导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实践平台共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以来,全省8所高校共选聘产业导师300名,参与指导培养研究生470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200余项,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

    建机制、优管理,厚植发展潜力

    健全产业导师选聘机制。近年来,贵州出台 《贵州省产业导师 (研究生导师类) 选聘办法》等多个文件,重点从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中选聘具有产业背景的企业家、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选聘数量上规定从行业企业选聘的产业导师必须占总量的50%以上,保证选聘的产业导师熟悉产业发展,能够切实履行职责。

    健全产业导师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赋予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职责与权益,明确产业导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行业服务、培训就业等方面职责。要求产业导师积极参与人才培育,开设应用性或实践性课程,推动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积极转化高科技创新成果;与高校组建产业团队,推动产业发展。

    健全产业导师管理机制。实行聘期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考核结果由聘任高校直接通报产业导师所在单位,考核优秀且符合申报条件的可续聘,不合格者解聘。同时,设置产业导师专项经费,用以支持产业导师工作。自2021年以来,共下达产业导师引导性经费1000余万元。

    明目标、优队伍,壮大综合实力

    以产助学,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水平人才。通过实施产业导师制,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训练,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质量稳定提升。

    近年来,有新能源产业导师团,大旅游、大生态产业导师团等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创办“订单班”等,研究生的实践、实习和就业屡创新高。截至2024年,产业导师共参与指导培养研究生900余名,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30余个。

    以教促产,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高校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与产业导师所在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共建各类研发机构,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等。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优先向产业导师所在企业转化先进科技成果。

    截至2024年,产业导师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300余项,与高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余个。2023年,产业导师与高校联合获得新材料43项,新品种90项,新产品329项,新工艺165项,新技术288项,新药19项。

    其中,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二产业导师团、刺梨产业团导师团、大数据产业导师团等团队在各自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和科研成果,并形成转化利用,开发新产品,不断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增强合作,集聚资源要素服务“四化”发展。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向技术人员、致富能手、创业人员等传授技术知识,帮带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通过挑选有培养潜力的农民、技工、服务人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人才;通过实施技术、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打造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

    其中,现代化工产业导师团重点聚焦材料化工行业发展痛点难点,仅2023年便对接服务企业50余家,对接活动次数100余次,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30余个,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10余个;2024年上半年,食用菌产业导师团安龙县、贵安新区、贵阳市白云区等地与企业合作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大批群众就业增收。

    现代金融产业导师团建立由产业导师、中介机构、客户等组成的“1+1+N”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实体企业40余家,服务企业融资20多亿元,推动贵州财经大学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行贵州省分行、农行贵州省分行、省农信联社、茅台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2024年,围绕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共完成选聘产业导师702人,组建产业导师团37个,其中新型工业化产业导师团12个、新型城镇化产业导师团14、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产业导师团11个,为推进贵州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反馈、优迭代,迸发创新活力

    增进内涵建设,提升产业导师服务能力。建立省教育厅负责总体统筹和监督评估,各有关高校负责细化落实和支持保障,产业导师团负责具体实施的责任制分级管理体系。

    建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集工作业绩、社会贡献、社会影响等为一体的产业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使产业导师工作增强创新浓度,提升经济密度,体现对民生福祉的保障和改善作用。

    督促各有关高校对产业导师,尤其是新聘任的产业导师开展培训,加强产业导师对工作职责和权益的了解,强化产业导师服务“四新”“四化”的使命感,同时通过优秀产业案例的分享,启发和鼓舞产业导师高标准投入到工作之中。

    扩大外延布局,拓展产业导师业务范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四大文化工程”等建设需求,适时对产业导师的选聘人数分布和产业导师团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使之更符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进一步加强产业导师与高校的联动,将产教融合、产业导师理念纳入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扩大产业导师团学术委员规模,将产业导师团的职能由产业导师管理平台向产业信息交流平台、校企联合攻关平台、产业发展研究平台转变,实现“从产业选导师”到“以导师带产业”的转变,为我省“四化”发展贡献校企合力。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贵州地方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导师规模,拓展产业导师业务范围,优化产业导师管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贵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