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
为年轻人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 |
今年的秋招已经开启,每到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珍惜应届生身份”,应届生身份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此类相关话题都会冲上热搜。而为了保住“应届生”这一身份,近年来,不少学生不敢轻易就业甚至要主动延迟毕业。为破解点这一难题,多地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为他们营造宽容的求职氛围和环境。
应届毕业生,“保鲜期”两年
怎样才算是“应届毕业生”? 目前普遍分两种:当年应届生和择业应届。
当年应届生: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
择业应届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其毕业两年内为择业期,在此期间,毕业生可以享受和当年应届生同样的就业、升学待遇。通常需满足以下条件:1.拿到毕业证;2.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正式劳动合同、无缴纳社保记录;3.户口、档案等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人才市场。
由于应届生身份与一些优待政策绑定,比如校招这种单独的竞争小的招聘通道、更友好的落户机会与补贴待遇等,让其成为“香饽饽”。特别是近年来考公考编热持续升温,应届生身份作为报考公务员、进国企或事业单位的资格条件,也因此让人更加关注。
以近期启动的2025年国考为例,共计划招录3.97万人,其中2.67万个岗位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录,约占总招录人数的67%。岗位包括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职位,以及市 (地) 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的职位。
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国企及事业编单位的岗位招聘不断向应届生倾斜。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不少人选择缓就业、慢就业,甚至延迟毕业。
有同学即便争取到一些工作机会,也情愿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保,因为一旦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保,或者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不在规定的机构,就可能会失去应届生身份,让自身权益暴露在更多不确定之中。
这些保住了应届生身份的学生,一旦考公考编考研没有成功,转而去就业市场重新求职应聘时,要面对的却是更残酷的竞争——两年的工作经历空档期叠加工作经验为零,让他们的竞争力处于弱势。
有学者提出,初衷希望保护毕业生求职的应届生身份政策,从实际上来看,可能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求职。
多地发文,应届毕业生认定标准变了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消息称,上海将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上海多部门印发 《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和应聘上海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关岗位的条件要求:1.上海事业单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应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2.同时,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在开展校园招聘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将校招岗位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而早在上海之前,多个省份就已经开始放宽了应届生认定标准。
去年7月,福建省人社厅率先表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考中,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今年7月,山东省人社厅等11部门发布通知: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广西人社厅发布通知:在发布招聘计划时,明确“高校毕业生”包括近2年内毕业、未落实过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湖南省人社厅在6月印发 《关于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若干措施》 的通知,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除了体制内的工作机会,一些互联网公司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也放宽了对应届毕业生的认定范围,将2025届校招对象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甚至更早。
多地明确淡化应届生身份,将其与考公考编的资格“脱钩”,将有力打消学生的应届生身份顾虑,给他们带来喘息的机会。
取消毕业生“首次择业”限制,可以让同学们放下包袱积极就业,先就业,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增强就业技能,为之后实现更好就业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更重要的是,这种宽容的求职氛围和环境,也为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大的试错和包容空间,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涵育更多元的就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