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售卖平台,贵州师范学院将农产品引入校园:
乡村振兴有“蜜”方,“柚”见果农新画卷
![]() |
师生正在校园采购农产品。 |
![]() |
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摘下的蜜柚堆成小山。 |
本报记者 杨凯 特约通讯员 董琪 谯斌 吴珍英
秋风飒爽,“柚”迎丰收。11月4日,在贵州师范学院校园内的感恩食府和爱心食府前,色泽金黄的蜜橘,香气诱人的红香柚和纯天然蜂蜜,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他们纷纷驻足加入农副产品的“抢购”中,很快,8000斤水果便被一抢而空!
校农合作:金秋硕果香满园
排列整齐的售卖摊位上,一颗颗饱满圆润的红香柚、蜜橘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一瓶瓶色泽金黄的土蜂蜜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大家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水果,一边听着驻村队员讲述农产品的种植故事,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这些农产品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实惠,真是既满足了味蕾,又支持了乡村振兴。”现场购买水果的老师介绍,这些优质农产品都来自铜仁市印江自治县。
近年来,贵州师范学院通过搭建校园售卖平台,将乡村农产品直接引入校园,让师生们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味,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促进了印江自治县经济的发展。
驻村帮扶:情系乡村促发展
11月4日清晨,印江自治县几个种植果柚的村寨被一片丰收的喜悦所笼罩。绿意葱茏的沙田柚林间,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贵州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们忙着采摘、装运、清洗、运输,一派繁忙景象。
在以前,川岩村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发展柑橘、红香柚以及村民制作的农特产品,但是对于这种家庭式的生产,产品销售成为难题。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积极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策划‘印江好物·贵在自然’印货出山公益助农销售活动,将村民的农特产品运送到贵州师范学院校内售卖。”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川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昌来说。
据了解,仅去年年底,朱昌来和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就先后为川岩村销售农产品总价值48625元,让村民稳定增收,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谈及为村民所做的事朱昌来说:“我们想法很简单,能卖出去一点是一点,能增收一分就是一分。”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贵州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员们深入乡村一线,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协调资源,帮助乡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帮扶的真谛。
乡村振兴:共绘美好新画卷
近年来,贵州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驻村干部扎根基层,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带领村集体先试先行发展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培育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以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现在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也能通过种植销售农特产品增加收入啦,幸福感满满。”川岩村村民满脸笑容地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高校作为知识与技术的宝库,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