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探讨
以创意写作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在职研究生哲学写作实践与启示
王薇
当前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为了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是重中之重。然而,在职研究生在学术写作的学习中面临着缺少相应学科背景、有效学习时间不足、未受过系统写作训练等困难和挑战,学术论文的质量也逐年下滑。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意写作的形式进行学术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在职研究生循序渐进地克服学术写作的畏难情绪,培养其辩证思考和创新写作能力,以更好地学以致用。
创意写作作为学科在中国被定义为“以创意思维养成为目标,以写作为呈现手段,面向创意产业,培养创意产业原创从业人才及创意事业服务人才的学科”。创意写作提倡“人人可以写作,但写作能力需要培养”,其目的在于“当前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条件下人类以语言为媒介的原创力的养成及实现”。香港浸会大学还将创意写作与本地文化创意工业、社区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写作转化为处理社会问题、社区发展、个人焦虑等的重要策略。注重以创意书写作为策略,回应社会及个人问题,更注重实践性、社会性和批判性的结合。此类实践不仅与在职研究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相契合,还与哲学学科培养面向现实问题的思想者的内在精神相契合。
作为一种尝试,将创意写作应用于哲学学术写作训练中一段时间后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于学术写作的畏难情绪有所缓解,并自觉投入更多时间在学习中,思考深度与写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创意写作有较高的灵活度,更适合于学术写作初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涓滴成河”:限时写作,养成习惯
创意写作的基本训练以5分钟为一个最小单元,在限时内自由写作,快速书写,计时一到马上停止。在书写过程中避免对于遣词造句的过多推敲,也不要停下来划掉或改写。训练之初,同学们每天通过5分钟写作通常可以完成150至260字左右的一个主题段落。从第二周开始,随着对主题思考的深入,有的同学自主增加书写时长,在两个时间单元内自由书写300至600字不等。在训练至一个月后,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现实工作状况调整书写时间,保证每日写作5至20分钟。长此以往,三年研究生训练结束亦可积累不少写作成果。
在职研究生培养形式通常是工作之余在周末集中授课,这就容易让其所学内容难以有机地连贯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二、“解放思想”:自由写作,延展心灵
创意写作的研究者认为写作首先是从心出发的,勇敢地写才能让心底那个强烈的信息得以充分地表达,这与传统写作训练有很大的不同。学术写作通常强调遵守规范,深思后而作。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往往始于一个反复推敲后逻辑严密的提纲,再填入衔接工整的上下文,使得学生长期的过度谨慎,写作想象力也因此受限。又因学位论文面临学术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专业考量,更令许多学科背景知识不足的在职研究生望而生畏。
然而这种以结果论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有时体现出本末倒置之效,当前学位论文水平逐年下降,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追求形式大过内容,产出形式上像论文的空洞文章。要克服学生对于学术写作的畏难情绪,突破形式的刻板追求,首先要更新其对写作的印象。以哲学为例,尽管大部分哲学作品有着严肃、枯燥的表象,哲学写作其实是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力的,尤其是在思考人类的基础命题之时,更应当解放思想,表达自我的深刻思考。
从心灵哲学看来,思维与外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书写时所握的笔可以被看作是身体的延展,当人的思维得以书写成为实体的文字,即可看作是心灵在环境中的延展。这也意味着写作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本体实践行为,正如创意写作研究者所提倡的“人人能写作”,不仅是以平权观念促进写作,还旨在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阅读、沟通的欲望。说到底一切人文学科的目标都是人的解放,都是以人为本,克服人的异化,为了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要达到如此目标,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忠于自我的表达。实践过创意写作训练的人往往会发现,即便只在一个最小时间单元内所写就的文字也会让人产生意外之喜,得到短暂的自由释放,同时也收获了可供修改的草稿。
三、“问题导向”:主题写作,理论回应
创意写作中灵光乍现的文字可以仅仅看作是放松或练笔性质的纯粹表达,亦可成为系统思考的素材,这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引导,是否能与专业理论相呼应。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主题写作,定期理论回应的方式可有效增强写作与思考中的理论性。以周为基本单元,每周围绕一个哲学主题安排每日写作所设问题。每天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在限定时间内写出自己出自直觉的答案,此后再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发放相应理论阅读材料,并在每周末让学生针对材料和此前所思考的问题重新写一份较为深入的回应文章。
通过问题的设置,写作过程成为了一个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回应阶段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与阐释,可促进专业理论与自身思考之间的深度呼应,形成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新的理论见解。
四、“逻辑辅助”:批判性强,协同进步
创意写作通常以工作坊的形式,小组内共同沟通和改善各自的写作内容,以多角度审视不同观点,增强逻辑性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鉴于在职研究生平时缺少见面的机会,因此线上协作成为更好的方式。通过在线共享表单,小组成员不仅可以上传自己的写作内容,还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阅读和评估。在互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使成员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规范性、逻辑性和合理性,学会用理性、逻辑和论证去质疑、梳理和重构自己的思想。此外,小组成员还能在协作中建立起信任和默契,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及时反馈和修改不足以形成良性循环。
小结:创意写作的学术应用可更好激发在职研究生创新活力
检验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是否合格的标准在于是否独立完成、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然而针对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合格标准往往要比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更低,除了培养方式的客观原因之外,在职研究生的论文缺乏创新性应该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然而在工作第一线的在职研究生除了应当具备专业水平和独立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之外,更应当激发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培养一个合格研究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创意写作训练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在职研究生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创新活力,完成从创新可能到现实的转化,从而解放创造力,更好地完成具有创新性和专业性的学术论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呼吁。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哲学教研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