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 |
许为勤在授课。 |
本报记者 王雨 实习生 张现敏 欧阳嘉蕾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师许为勤站在讲台上,手中粉笔轻舞,一笔一画间,不仅勾勒出知识的脉络,更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
“阅读,不应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而应深入研读,弄清理路。”她的话语如同磁石,吸引着台下每一名学生的目光。学生们或低头记录,或抬头凝视,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哲学的海洋中。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1-2》作为哲学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精心选读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许为勤引导学生穿梭于文字的字里行间,探寻言外之意,搭建起逻辑与智慧的桥梁,从多个维度带领学生深层研读,从而踏上哲学概论、哲学专题、哲学史的探索之旅。
许为勤说,这门课通过阅读、研究、写作的视角进入文本研读,旨在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应自觉研究和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有能力带着哲学的基本问题去阅读哲学史,从哲学史中找到营养和资源,从而能深入地进行专题的研究。”
据了解,这堂课在贵州大学本科生中广受好评,甚至吸引了研究生前来听讲。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许为勤主要通过四个维度的精心构建,成就了这堂好课。
教学储备:厚积薄发,精益求精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一堂好课首先在于教师持续的磨练和深厚的积淀。
在课程准备方面,许为勤认真钻研教材,不仅精通教材内容,更在哲学领域持续深耕,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思考视角。她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在讲台上,她以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听懂书了,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学得津津有味。”
许为勤认为,教师的讲课和分析能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精彩的分析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分析确实和自己独自看书时的理解是两回事,当他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洞察到这些层面时,便会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
静下心:关注课堂内外,培养宁静品质
一堂好课,不仅限于课堂内的讲授,还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课内外学习的联动效应。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部分学生面临着难以沉下心来专注学习的挑战,但许为勤却帮助学生培养宁静的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们全身心深入阅读哲学原著。
许为勤不拘泥传统的教学环境,跳出课堂之中,关注课堂之外的学习与生活,推荐学生通过各类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管理技巧,保持规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她还鼓励学生聆听古典音乐,“柏拉图在 《理想国》 里专门谈到,音乐可以调和心灵的三个层次,能够通过音乐去感受、去认识美本身。”她认为音乐教育能训练学生宁静的品质,最后让学生的内心进入到哲学,达到一种哲学性的身心状态、心灵状态,甚至是灵魂状态,让哲学真正融入每个人的心中和生命里。
动起笔:笔耕不辍,思想流淌
讲好一堂课,不仅需要教师的带动,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许为勤的课堂,是思维与笔记共舞的舞台。她以板书为媒介,边讲边写,引导学生跟随她的思路,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哲学的兴趣。
她强调笔记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并通过点评笔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笔记记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使笔记成为个人思考与理解的结晶。
此外,对每个单元的研读,她都会以课程小论文为目标,组织小组讨论、互讲互评、教师点评,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真正实现了“做中学”“议中学”与“言语活动中学”。
求真理:追求真实,以理导行
一堂好课,不仅着眼于学生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更眺望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哲学知识,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真实、如何追求真理。她以期末论文评分为例,鼓励学生用诚实的心去面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进。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优秀的论文应当是学生个人见解的展现,不能简单地、现成地接受某种观念或知识。
许为勤说:“哲学就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只有当我们真正追求真理,才能学会用真实去引导我们的生活。”这句话不仅是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她对自己教学理念的坚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或许没有绝对的答案。但许为勤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持续深耕,用心备教,让学生静下心、动起笔、求真理,在哲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在她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教师应将教学的成功置于更长的时间轴上考量,以教育者的责任感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更多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