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延伸阅读】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安顺市刘官乡周官村村民秦发忠在雕刻地戏面具。 新华社发

安顺地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之炎。

安顺地戏出版物。

    安顺地戏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安顺地戏其显武增威的历史遗存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其剧本结构保存了宋元时期讲唱文学体例的研究价值;其富古民俗民间文化因子的研究价值;其独树一帜的面具工艺所突显的美学价值;其屯堡人所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戏剧价值:安顺地戏弋阳古腔遗留的研究价值;其规范的仪式与江南地区及其他地区仪式剧比较研究的价值;其表演程式中蕴含的戏剧因子的研究价值;其发展流程在中国戏曲史上傩戏向戏剧发展过渡所占地位的研究价值。

    社会价值:地戏属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屯堡人的其他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有600年历史的明清遗风和江南遗韵引起海内外人士关注。

    经济价值:安顺地戏其人文景观是旅游开发的亮点。黔中乃至贵州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与江南先进农耕技术及生产方式的研究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顺地戏传承人物

    顾之炎,男,汉族,1940年12月生,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人。2008年2月,顾之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之炎对地戏表演有独到的领悟能力,是九溪村 《四马投唐》 主要演员,在戏中要扮演一号角色秦王李世民、秦叔宝、罗成等正面人物,顶戴少将型面具。他出身地戏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很喜欢跳地戏。

    詹学彦,男,汉族,1950年5月生,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詹家屯村人。2008年2月,詹学彦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詹学彦1980年开始传承地戏,是安顺地戏第十七代重要传承人,1989年获安顺首届地戏调演特等奖。

    陈先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传承人。陈先松十几岁开始修习地戏,40余岁,在当地已有“神头王”之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顺地戏保护措施

    2006年,安顺地戏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其次,收集整理安顺地戏的实物资料编撰成册,留存于世,传之后人。这一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已着手进行,编辑出版了 《安顺地戏论文集》 (沈福馨、帅学剑等著)、《安顺地戏剧本选集》 (帅学剑编著) 等。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公布,安顺市文化馆 (安顺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获得“安顺地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来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