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百年前大明遗风活跃在现代舞台

安顺地戏:中国戏剧活化石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之五

地戏“脸子”。

地戏表演。

安顺学院地戏队参加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一带的地方戏,主要集中在安顺的屯堡村落里。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活力、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其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源于安顺屯堡

    安顺地戏源于安顺屯堡,而安顺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距今已有600年。据 《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各镇皆有屯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又丘浚《大学衍义补》说:“惟我朝之制,就在卫所所在有空闲之地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战。”这说明凡有卫所之处就有屯田,卫所与军屯关系密切。贵州卫所众多,明初建有二十四卫,由于运粮艰难,大军只能靠“屯种自食”。

    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

    纂修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续修安顺府志》 记载:“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 书稿所记史实起自清代咸丰年间,而迄于民国前期。这说明至少在清朝末期,安顺地戏的演出行头及表演形式就已经存在,沿袭至今。

    地戏是一种精神寄托与企盼

    “咚咚咚咚……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锣鼓有节奏地响起,一场地戏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粉墨登场。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而600年前的江南风物在屯堡被定格,地戏则成了屯堡人在漫长岁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

    安顺地戏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20余人,由“神头”负责。一是为娱乐,二是为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早年间还有训练武功、加强战备的作用。

    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地戏对屯堡男人来说,是祖先们在故乡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对于移居大山中的屯堡人来说,更是一种乡愁的留念。他们在安顺这片土地上谋生,同时以跳地戏这种独特的方式练习和传承武艺。

    在屯堡女人们的心中,地戏是她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与企盼。

    德才兼备才能学地戏

    戴面具表演是安顺地戏一大特色,分为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安顺地戏所演的30来部大书,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内容全部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这段“调北征南”的唱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顺地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已记不清唱了多少次,每一次他都全情投入。

    “头戴的面具我们称‘脸子’,用来体现敌我双方的人物的区分。”顾家顺说,安顺地戏所演的30来部大戏上至商周,下至明朝,都是讲述金戈铁马的征战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忠臣良将的故事。在顾家顺看来,“忠、义、仁、勇”这四个字,不仅是写在戏文里。

    “85后”的顾家顺,从小跟着爷爷顾子炎学戏,顾子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回忆道,过去学地戏,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屯堡人来说,地戏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只有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能学地戏。家里要是有一个会跳地戏的人,全家人都感到光荣,因为这是对其家风的最高认可。

    为让更多人一起宣传和传承地戏,2016年,顾家顺成立了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40余人,6支队伍,通过各个平台组织表演和宣传地戏,前往贵州村超现场进行表演,登上了芒果TV综艺舞台,还参加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等。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演出,已经让更多人看到和听到地戏,我很满意了。心里面有一种使命,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我要把这面大旗扛上,将所知道的地戏知识传播给大家。”顾家顺高兴地畅想,打造一个安顺屯堡地戏生态博物馆,通过研学、表演、展示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传承地戏。

    400多支地戏队伍活跃在舞台

    600年岁月变迁,变的是磅礴时光,不变的是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非遗文化,2016年5月30日,由安顺地戏爱好者组成的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协会以地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总目标,团结、组织各村寨零散的地戏表演队和热爱地戏文化的各界人士,致力于开展和普及、弘扬地戏文化,推动安顺地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该协会会长曹松介绍,协会还积极助推村级组建地戏陈列室、助推文旅产品的研发、注重地戏传承人的培养和推介、筹备编写地戏相关书籍等。目前协会注册会员200余人,涉及地戏表演者4000余人。目前在安顺,共有安顺地戏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11名,共有地戏队400多支。

    协会自成立以来,在2017年至2019年间,连续举办三届全省地戏文化展演。2020年,在苗岭屯堡古镇举办全省第一届校园地戏展演。2022年12月,协会与安顺学院共同承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传统戏剧展演”,通过线上的方式把安顺地戏正式推上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2023年5月,协会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屯堡·家国600年屯堡文化特展”等等。同时,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还积极组织、选拔地戏队伍到全国各地表演。

    百堂地戏文化进校园

    谈到传承,曹松说:“地戏要传承,还得从年轻人抓起。”一直以来,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致力于让地戏走入校园,持续开展“百堂地戏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目前已走进43所学校。同时,在安顺部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及职业学校、高校开设地戏课堂,大力弘扬和传承安顺地戏这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西秀区旧州中学地戏队因传神演绎,被选上参加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文化交流小使者”的赴京演出;安顺学院地戏队创新演绎《五虎平西》片段,在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荣获一等奖;普定马官镇下坝地戏队的队员们用精彩的高台地戏演出,在市里各大活动上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学习安顺地戏,通过演绎革命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屯堡人那份家国情怀,也深刻了解了这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安顺学院地戏队学生刘冲谈到学习地戏的感受时说道,地戏的学习让他们逐渐明晰了奋斗和理想发展的目标,地戏带给他们的是成长、是精神品质的提升、是不断前行的勇气,亦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发现非遗,所为皆初心;守护非遗,不止于口号。曹松表示,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将立住脚跟,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屯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入实施非遗活化传承功能,继续在保护传承、推广宣传安顺地戏上下功夫,扶持少儿地戏队、女子地戏队以及城市社区地戏队的发展,同时完善少儿地戏教材,助力地戏文创产品推出,并争取打造一座地戏文化博物馆,对安顺区域内的安顺地戏相关文化资源进行保护,让安顺地戏屯堡文化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一出戏,唱尽百年历史;一腔情,道尽屯堡故事。安顺地戏已经成为屯堡人在漫长岁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在历史变迁中,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将继续担当起传承地戏的重任,竭力留住这风雨600年的文化符号。

    综合天眼新闻、掌上安顺公众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