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7版:文学论苑 ->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仡佬族剪纸。

道真傩戏。

    唐燕飞

    文学史的编写是对历史记忆的记录。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土著民族之一,对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过较大影响。仡佬族文学作为仡佬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构建其史的框架,界定入史作家作品,撰述其文学创作面貌。

    《仡佬族文学史》(后文简称《文学史》)结合仡佬族社会历史变迁,揭示其文学史特有进程,指出仡佬族文学受民族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状态,并根据仡佬族文学发展实际情况,将仡佬族文学分民间文学、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四篇进行介绍。在梳理发展脉络的同时,对纳入文学史的古近代作家进行身份考证,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和解读,点、线、面结合,述、评、析兼顾。该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该民族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特点、成就及影响,对散落各种典籍的仡佬族作品形成整体认知,还可由此洞见仡佬族文学中或隐或显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对中华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趋同

    《文学史》 指出,民族作者无论有无民族身份意识,在其创作中多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民族文化、民族思维的印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的频繁,受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仡佬族文学在与中华文化同源共流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兼容性与互动性。

    仡佬族民间故事有较多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且表现出对中原主流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趋同。如通过人物故事,讲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表达向往美好生活、惩恶扬善的愿望;如警示要以孝为先,以善待人,宽大为怀,这些伦理道德观念与儒家思想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古近代作家多为仡佬族上层人物或出生诗书家庭之文士,接受汉文化教育和熏陶,用汉语进行写作,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与趋同更加明显。如申祐以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为人道大纲,气节事迹为世人敬重,诗作中也多表现此类主题。其五古《从舅李公挽诗》叙述任思南副长官的从舅李盘因征伐镇远叛乱而遇害之事,表达对李盘奋勇死节精神的敬佩与赞美,推许守土尽责、彰扬舍生取义。宋昂 《送赵逊敏东归》:“门前柳忆陶元亮,洞口人迎葛稚川。”将友人比作陶渊明、葛洪,表达对其归隐山林的赞美;《送杨知事》:“京华到日春光好,花柳无边马上看。”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典和抒情均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意蕴。费以矩工诗善文,《黔诗纪略》 称其诗“仄平七律音节抗朗,犹是明七子家法”。其 《山居漫兴》中,“筑室溪中围薜荔,缓行洲上捋江离”效仿屈原采摘薜荔、江离等香草,末句“一曲沧浪我自知”,化用《楚辞·渔父》,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山居生活的陶醉。聂树楷《聱园诗词》“博涉诸大家,而于工部、玉局、剑南尤致力其乐府,间效梅村,老耽禅悦,故晚作亦颇与香山类。词则溯源宋人”,创作融通各家风格,于中华传统诗词艺术造诣颇深。

    二、与兄弟民族文学的深度交融互嵌

    历史上的贵州是我国西南部民族大对流的交汇点,仡佬族则处于交汇的中心。《文学史》 分析,仡佬族作为贵州世居民族之一,与贵州乃至西南各民族交流交往、整合融合,其文学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学“交融互嵌”的特点。

    如阐释人类起源的仡佬族“洪水神话”,其中的葫芦避难、神示、兄妹成亲、救世等要素,与汉族及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大致相同,这些同源神话体现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深度交融。仡佬族“创世神话”吸收各民族创世神话要素,呈现多元化状态。如《无限制地》 中,“无限”在吞吃浑浊之气后身躯化为天地。这种原型叙事模式在其他民族神话中也均有体现,如苗族神话 《开天辟地》、布依族《赛胡细妹造人烟》、彝族 《天生地产》等,也讲述天地由云雾、清气浊气、云丝雾线变化而成。

    民间故事中,流传于遵义地区的 《喊太阳》 与汉族后羿射日的传说情节结构大致相同;流传于遵义、金沙地区的 《封排行》 中老鼠欺骗猫的情节与汉族十二生肖故事中老鼠欺骗猫的情节基本一致。《毛狗精》 阐释勤劳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在中国各民族甚至世界各国都有类似故事。流传在贵州平坝一带的 《将军石》 以秦始皇征调劳苦人民修筑万里长城为主题,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对此,《文学史》 指出,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互渗现象,说明无论在什么时期人民之间都是互帮互助,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文学史》 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版本为据,对经典傩戏 《骑龙下海》进行了述评,指出其沿用了历代文本中柳毅传书主要情节,丰满了龙女形象,增加了婆婆、小姑这两个民间故事中的典型恶人形象,更符合各族民众心理。

    文人文学也可看到文化交流的影响。寿生侨寓北平,描写“老远的贵州”(鲁迅语),抒写乡愁,具有上世纪初乡土文学的特征。赵剑平的“夜郎故事”“动物小说”,戴绍康的《鼓手》 《塬上风》等小说,通过民俗事x象挖掘民族精神,打上寻根文学的深刻烙印。

    三、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推动促进

    唐代羁縻州的设置,搭建起中原发达地区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仡佬族作家受儒家思想影响,熟知礼乐教化之事,认同并接受中央王朝文化。这些均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早在仡佬族古歌 《叙根由》 中,主人公阿利请来汉、苗、彝、布依等族猎手一起围猎老虎、分享猎物的描写,就表现出当时仡佬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友好关系与协作精神。

    《文学史》 认为,在多民族的现代国家里,每个人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民族的成员。作为国家公民,民族作家既要审视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更要以宽广视野博大胸襟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各民族社会生活。这在仡佬族当代作家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文学史》 就此进行了深入阐述。

    覃信刚参军入伍后长期生活在云南,写下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的《在神秘的地方》 《睡神》 《边寨趣闻录》《边寨纪事》 《森林的部落》等多部散文集,成为他族文化的成功歌者。何毓敏从事地质工作,散文集《心灵的选择》 《月亮贺卡》 回忆故乡生活,而更多地描写地质战线的人和事,拓展了写作领域。有20多年军旅生涯的刘世杰在文集中着重描写军营生活,展示当代军人的生活与情操。夏世信从事检察工作后,将笔触聚焦检察战线,用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塑造一心为公的检察人员群像。

    仡佬民众生活在大山,崇拜大山,敬畏自然。对现代化进程中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失衡,仡佬族作家有切身体会并在作品中深刻表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戴绍康的《在故乡的密林中》讲述乱砍滥伐引起泥石流,导致一个村寨消失的故事,就较早提出了生态保护问题。赵剑平的《困豹》表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失衡,寻找困境中人的升华与超越。王华的《桥溪庄》 以环境污染为背景,关注农村建设,描写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脱胎换骨的阵痛与蜕变。肖勤的《守卫者长诗》等小说向着文学的普遍性主题深化,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使命意识。

    当代仡佬族作家已经超越了自身民族的立场,而以开放眼光观照和书写广泛的社会生活,认同主流文学的精神脉动与审美旨归,从关怀民族个体生存状态、民族命运,上升到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关注中华民族共同命运,表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作自觉。

    结语

    在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背景下,关注、研究民族文学及其历史,对于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和文化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师范学院教授、湘江诗社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