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以“民”校打造名校
凤友校长沙龙现场。 |
本报记者 熊江睿
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实现我省在该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
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1.14%,超过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近5年来最高;
年年有成效,三年大变样。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围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育人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特色愈加鲜明,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沉浸式”的大思政课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民办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刘杰表示,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健全党政领导上思政课制度、改革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评价制度,统筹教师、教材、教学各环节,打造‘理论教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授课模式、思政课三级听课督教学质量模式,开辟了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堂,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课体系。”
“大力开展‘一个总支一个特色’‘一个支部一个亮点’,制定《党建品牌创建方案》,构筑‘党建+N’模式,并打造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陆官虎告诉记者,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先后获得和取得“贵州省高等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法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获省委教育工委推荐申报全国样板党支部、2024年贵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党建课题立项5项等荣誉和成果。
接地气的校长沙龙
4月26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校长王凤友教授走进图书馆,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课,这堂课叫“凤友校长沙龙”。
当同学们谈到对所学专业的迷茫、职业的困惑和未来就业的焦虑时。王凤友校长勉励同学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同学们来说,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学习中,打牢专业基础,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
5月20日,这堂以“对话2024届毕业生”为主题的课再次开启,王凤友校长与毕业生一同分享心得、收获、迷茫和对远方的向往。
“先就业,做好能做的工作,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去追求理想的工作。”王凤友校长答道,“我们要先脚踏实地、丰满羽翼后再择业,我相信只要是人才、有能力,一定能先做好眼前的事,今后再按照自己的目标向着更远的方向迈进。”
“‘凤友校长沙龙’是我们校长筹划的一个与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因接地气、重师生情和解学业惑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常务副校长黄玮说。
据悉,这个栏目不仅包括在校生,还包括即将毕业的学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专业+创业”的教育体系
2018年,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应时代所需,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按照构筑全过程、多平台、分阶段、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质量提升,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五育”深度融合,构建出一套富有人文科技特色的“专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我们的创客中心,已累计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50余个,涉及文化创意、传媒、网络教育、虚拟现实等方面。”黄玮告诉记者,他们还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下功夫。
“引进企业家进来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实践。我们教师队伍中,企业家占有50%的比例,他们把最新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融合课堂,这样授课的知识更新更在时代的前沿,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黄玮如是说。
“除了课程体系建设以外,我们还建立了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并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亮点。”分管团学工作的党委常务副书记陆官虎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跟踪和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体系帮助学校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资源推荐。”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构建一个“通识课程+特色课程+专创融合+拓展课程”的进阶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温小军表示,通过进阶式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党建引领育人,特色教育强校,以“民”校打造名校。今年4月,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报告2024》 发布的报告中,该校在全国1270所高校中排名第804,在综合类中排名198,在全国民办综合类中排名第16、省内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