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游学”:赏万里河山 写千秋佳作
![]() |
李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
![]() |
孔子与七十二贤图。 |
今天,国庆假期已经结束了。在这个假期里,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旅游,一览祖国大好河山,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在“游”中实现“学”的目的,做到游和学的结合?“游学”,是古代最为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之一,“游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简单说来,游学就是通过异地游历求知的文化活动。
那么,国庆假期,你是否实现你的“游学”目标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样“游学”的,并以此启迪我们,在今后的旅游中“学”得更多。
孔子 14年周游列国
当然了,周穆王只能算是先秦诸多游学者中的杰出代表,我国古代的知名游学者还有很多,比如孔子。孔子曾在鲁国担任要职,后来受到排挤,同时为了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他决定离开鲁国,开启了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天子出门旅行,有御驾和专业的车夫,而孔子走那么远的路,自然也需要交通工具。孔子的交通工具极有可能是马车。孔子年轻时曾经前去拜访老子,所乘坐的就是“一车二马”,还有一童一御,“御”即驾驶马车的人,当时为孔子驾车的是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因此,可以推测,孔子周游列国,应该也是乘坐马车的,或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
孔子在外旅行数年,不仅十分劳累而且危险系数极高。比如,孔子在郑国的时候曾经与弟子走散,只好在城墙东门旁发呆。后来,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句话的意思是,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子贡听了,知道这人是孔子,最后和孔子会合了。后来,子贡把郑国人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坦然地笑着说:“外貌都是细枝末节。不过说我现在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的确如此! 的确如此啊!”颠沛流离14年后的公元前484年,年近七旬的孔子被鲁国的正卿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那段时间孔子专注于教书育人和古籍整理。
司马迁 在“游学”中寻找历史现场感
在司马迁20岁时,他迈出了自己名山事业的第一步。司马迁在 《太史公自序》 中不无自豪地谈及年轻时的这次壮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身居史官世家,司马迁能够看到当时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典籍。据今人统计,《史记》 中司马迁利用或见过的典籍,包括汉朝的皇家档案,有103种。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司马迁是实实在在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身体力行者。在52万言的《史记》 中,司马迁此次壮游的印记,不时出现在他对历史感慨的笔端。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特别提到自己曾南游到长沙郡,看到屈原自沉之处,想到其悲剧人生,不禁为之落泪。也是在楚国的旧地,他见到了当年春申君所拥有的富丽宫室。他南登庐山,观览大禹曾疏导过的九江。在会稽,司马迁详细了解了越王勾践的故事。此前,他已经在载籍中知道了吴越之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搜求古史传说,以及被秦王朝焚灭了的古诸侯史记。
20岁壮游之后,司马迁仕为郎中,奉使新开辟的巴蜀诸郡,又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侍从武帝出行,足迹几乎遍于全国。所以,在 《史记》 开篇的 《五帝本纪》 中,司马迁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司马迁可以说是在漫游中寻找历史的现场感,为书写历史做准备。他的写作理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李白 饱览山河激发传世名句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饱览山河美景,游历过许多地方,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
李白在早年开始追随着心中对于自由与浪漫的向往,他离开家乡陕西凤翔,背着行囊,四处游历。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城市居住过,结交了许多文化名士,广泛学习各种艺术和学问。在北方游历期间,他登上了长城,感叹着伟大的工程和壮丽的景色,在《登金陵凤凰台》 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随后,李白踏上南方的旅程,游历了江南地区。他流连于苏州、杭州、扬州等地,领略了她们的风光和独特之处。他在苏州诗仙山上写下了 《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 十 里深,一官青凝晓霞金。卧龙岭北蝶如眦,白菡萏草香寂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和历史的感慨。在杭州他游览了西湖,被她的美丽所深深吸引,写下了《望天门山》 中的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除了长江流域,李白还前往过黄河、淮河流域等地。他曾经登上黄山顶峰,感叹着中国的壮丽自然风光,在 《面见复道上人》 中写道:“登天台,浩浩余三山! 观文殊,贻厥愿宏旨。上则圣神调玉琴,俯尔下生金粟文字。”
在他的一生中,游历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西至边疆,东至海外。这些游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和灵感,也成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诗歌的源泉。
徐霞客 足迹遍及大半中国
可要提到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游学生”,人们大概第一时间便会想到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旅行家。万历十五年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 一个富庶之家。他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只喜欢到处游览山水景观。徐霞客受其影响,少年时便立下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游历四方的梦想能够实现,离不开母亲王孺人的支持。徐霞客在父亲去世后,很想外出探访名山大川的奥秘,但因为母亲年迈,始终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反而积极鼓励徐霞客安心远游。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当时,他游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离家不远的风景名胜。
后来,由于母亲年事已高,徐霞客准备暂停旅行计划,回家侍奉母亲。可母亲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竟决定和儿子一起去旅游。当然,这些旅行的景点大都离家不远。徐霞客的母亲去世后,他在家守孝三年,才再次踏上征程。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没人资助的情况下游历考察三十多年,先后进行了四次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晚明局势动荡,盗贼蜂起,徐霞客在路上曾多次遭遇强盗。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 (1636年),已经五十岁的徐霞客由赣入湘,结果第二年的二月在湘江遇到强盗,他不得不赤身跳水逃走,脱险后一无所有,最后向同乡好友金祥甫借贷二十两银子才得以继续自己的旅行。四月,他到湖南耒阳附近时再次“蔬米俱尽,而囊无一文”,最后友人刘君送他绸布一方,他和村妇换了四筒米才勉强渡过难关。
就是在这样艰险的情况下,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旅行,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到达云南腾冲。遗憾的是,徐霞客在腾冲不幸身患重病,以至于双腿不能行走,最后由地方官员雇轿子送回江苏老家。
徐霞客在旅行中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可无论如何,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崇祯十四年 (1641年) 正月,徐霞客病逝于家中,《徐霞客游记》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该书内容包括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等各方面的信息,直到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学价值。
汪大渊 出国“游学”著述《岛夷志略》
有的游学者,则对大海充满了无限畅想。一提到中国的海上旅行家,大家可能会第一印象想到郑和。明代航海家郑和奉命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28年间7次扬帆远洋,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而实际上,在比郑和早70多年的元代,中国就有一位优秀的航海家,他的旅行经历,一点儿都不亚于郑和。
与郑和代表官方的航海活动不同,汪大渊完全是一位草根游学者。汪大渊是隆兴路 (今江西南昌) 人,年少时便向往出门远游,后来,他来到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泉州。一到泉州,汪大渊便被泉州的繁华景象所震撼和吸引,并产生了要到海外探险的愿望。
元至顺元年 (1330年),汪大渊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便开始了自己的首次远航。他从泉州港出发,一行人绕过马六甲海峡,沿着印度半岛向西进入波斯湾。出波斯湾后,又沿阿拉伯半岛经亚丁湾进入红海,抵达了位于沙特的麦加。再往后,汪大渊还借道埃及,沿着地中海抵达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之后沿道返程,并于元统三年 (1335年) 返回泉州,先后历时5年。
第一次出海后还不过瘾,过了两年,汪大渊开始了第二次远航,出发点还是泉州港。这一次,他游历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岸等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汪大渊披荆斩浪的两次航行,航程数万里,涉足2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汪大渊为何要下海环游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走遍天下的情怀吗? 这或许还不够,有后世学者考证,汪大渊的 《岛夷志略》 里列举了许多各地的土产和贸易货物,由此推测,汪大渊或许是一名商人。
更令人惊奇的是,后世有学者认为汪大渊还是最早到达澳大利亚大陆的航海家之一。《岛夷志略》 中有关于“麻那里”的描述,学者考证,“麻那里”是马来语的音译,指的是今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附近。《岛夷志略》 中对该区域风土人情的描述也与澳大利亚北部的原始生态十分相似。以汪大渊游览地域之广泛,说他到过如今的澳大利亚,这也不是小概率事件。后世将汪大渊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这一点儿也不为过,作为一位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伟大成就给后人带去了深远影响。
综合:海南日报 中国文明网 北京晚报 清风文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