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金”闭环培育创新人才
——记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周忠发
![]() |
周忠发(图中讲解者)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本报记者 何登成
扎根西部潜心教育,立足贵州深耕科研。30多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喀斯特研究院) 院长周忠发教授带领团队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与国土空间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地理学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前不久,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周忠发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周忠发说,办教育就是要培育创新人才,依托高质量人才助推高水平科研,用科研手段解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培育“金师”、打造“金课”、建设“金专”、用好“金地”、培养“金生”……担任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喀斯特研究院) 院长期间,他着力“五金”闭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地理学“学科-专业-课程-平台-人才团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他带领团队建设的《自然地理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获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地理科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高等教育 (研究生)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周忠发担任团队负责人。他说,至今仍记得黄大年在他的入党申请书里说,愿做一朵小小的浪花,献身滚滚洪流,黄大年精神始终激励着自己,要立足为学为事为人,努力构建“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3年,该学院成立“黄大年地理实验班”。在深入、系统地学习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地理学前沿知识、综合野外实践能力以及全球视野和思维的培养。
周忠发表示,学院将立足学科区域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采用导师制+课题制的培养模式,培养厚植学科素养,从事地理学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普及的创新人才。
他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带领团队深耕喀斯特区域特色,面向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