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蔡瑶
随着“双减”政策在2021年秋季开学后全面实施,学校响应“双减”政策,均开始减少作业,一、二年级不布置笔头作业。在此背景下,家长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尤其是所谓的“学困生”的家长。基于这一现象,本文探讨的是“双减”背景下的“学困生”们应该如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学生因素。一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兴趣和意志力淡薄,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就经常放弃。二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差。三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数学阅读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困生思维转变过程往往较慢,无法理数学学科的抽象逻辑性,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课堂以讲授法为主,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探索交流的过程,同时大量刷题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最终导致厌学。
家长因素。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无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 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学生
学生爱上学习是从爱上老师开始的。作为老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是对其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批注留言,耐心地引导其分析思考;二是当其在课堂或者作业上良好表现的时候,笔者都会及时表扬。久而久之,此类同学认真思考动力逐步增强,正向反馈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二) 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打造高效课堂。以“认识人民币”课程教学为例,笔者通过跳蚤市场的场景,寓教于乐,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亦能使学生深刻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数学的价值。
2.分层化因材施教。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学困生“吃得了”、中等学生“吃饱”、要确保优秀学生“吃好”。以“圆面积”课为例,尽量简化困难学生的学习目标,但对中等生、优等生等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差异化教学方式能给所有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挖掘数学潜能,增强满足感、成就感、自信心,对学困生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3.教学手段现代化。将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精美的多媒体PPT和动画效果等手段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4.建立学习小组,相互帮助。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进步,团结协作,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座位调整。如可将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成绩学生和一个学困生搭建学习小组,互相监督学习,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监督者,及时指导和检查学习小组的帮扶情况,并对帮扶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
(三) 教授学习方法,改变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归纳知识点和错题集等学习习惯。
(四) 良好的家校沟通,共同成就学生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和学困生家长进行有效且及时的家校沟通,告知家长学困生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保障孩子在课外时间,仍可拥有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才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稳定保障。
结论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教育下的学困生转化,不仅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障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调动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科素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自信心,逐步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才能实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单位:观山湖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