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8版:文化 -> 子承父业 不遗余力支持贵州教育

子承父业 不遗余力支持贵州教育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之洞像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

    十一岁作文《半山亭记》

    张之洞系张锳之子,出生于贵阳,学成于兴义府 (今安龙县),前后随父母在贵州生活近十七年。少年时父亲张锳治理兴义府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了张之洞,为之后他的诸多成就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其一生所作“四件大事”,首当其冲就是办教育,而且“所至创立书院,以通经学古,提倡士风,谓求才必由学……”这亦得益于其早年在父亲张锳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拘一格为国家培育人才。

    在兴义府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张锳为培养张之洞等人的学习兴趣,到外地购置史、经及诸子百家图书数十柜,置于张之洞等子侄的读书处,“令于课外,听以己意观之。”让还是孩童的张之洞等人随意阅。

    在父亲的教导下,张之洞的学业突飞猛进,十一岁时作 《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现在依旧留存。

    张之洞十七岁离开兴义府,两年后张锳积劳成疾,病逝在贵东道道尹任上。张之洞听闻父亲在军中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下作《铜鼓歌》 一首。

    1863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在殿试旁征博引,直陈时弊,他写道,当今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是资格太过限定,科目太过狭隘,人才得不到赏识,导致朝廷下诏天下举荐将才时,“应者寥寥,山林隐士则绝无闻焉。”他也直言,“今天下大患在贫,吏贫则黩,民贫则盗,军贫则无以战。”他提出,“任人者治,任法者乱。”在当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自己的妻兄好友等人皆因义军而亡的情况下依然写出“杀一贼不如使民少增一贼之为功多也,求一良将不如选一良吏之为力易也。”最终高中探花。

    助力贵州教育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1894年,严修被派到贵州担任学政(详见《贵州教育报》8月28日8版)。而此时的张之洞已今非昔比,官拜两江总督。

    严修曾向张之洞建议,要委派一批贵州高才生到湖北学习深造,学成后回贵州任教,以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现状。

    严修离开贵州后,张之洞却并未忘记此事。他专程从湖北写了封 《敬告父老书》 寄回贵州。说自己幼年跟随父亲在兴义府(今安龙) 读书,因感念先人旧治地,愿为振兴贵州教育作出贡献,表示愿意出资为贵州建立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各一所,并要求贵州选派学生前往湖北学习,所有学生的学费、交通费、伙食费全部由他承担。后来这批学生学成后,全部回到贵州任教。

    严修在贵州任学政时,他在改革书院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数学教师,他专门致信张之洞请求帮忙,张之洞立即派幕宾郭竹居到贵阳学古书院教授算学。郭竹居是贵州荔波人,其父是张之洞的老师。郭竹居回黔任教后,严修非常欣赏,称郭竹居“于中外情形,泰西学术大略能言之。黔中有此人,庶几一开风气乎!”种种举措,推动新学在省城贵阳蔚然成风。

    张之洞为支持贵州、贵阳教育的发展,屡次慷慨捐银,然而去世后,丧葬费都是由他的门生、同僚资助。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他写道:“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