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德江县第七中学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杨凯 通讯员 陈长富 杨旭
玉溪河畔,流水潺潺。初秋的早晨,在铜仁市德江县第七中学校园,读书声在流水声里格外响亮。
2018年,普及均衡发展,解决城区初中大班额迫在眉睫,德江县第二中学已经整体搬迁,德江县第七中学在原二中地址应运而生。
从此,德江县第七中学进入了德江育人的历史舞台。
制牌鞭策 立志改变极端偏见
在德江教育均衡发展的转折点,七中用他年轻的肩膀肩负着时代育人使命。
建校初,原二中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在着力维修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却要面对从其他学校分流而来的成绩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的学生这一困境。
“2018年建校初开班办学,学生成绩最好的学生语数两科最高分仅仅只有165分,相当一部分学生两科成绩还不到100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品行极差,抽烟、染发、扯皮打架……”德江县第七中学副校长钱韬是学校蝶变的见证者。
逆变,需要机遇和时间。由于学生基础差,成绩一时不能出彩,在建校初期的全县测评中,成绩不尽如人意,家长不认可,甚至有个别家长说:“宁愿辍学也不读七中!”面对困境,每一个教师心情都很沉重。校长把“宁愿辍学也不读七中”这句话制成“鞭策牌”,摆放在每一个办公室的办公桌上,让教师们发奋,立志突破这一困境。
彻底改革 从内到外让学校焕发新生
于是,德江县第七中学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学校对教学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建设,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从建校40名教师到现在84名,现有黔灵名师1名,市级骨干6人,县级骨干10人,名师工作室负责人3人。
就是这一个团结战斗的群体,讲台下汗流浃背,课堂上神采飞扬。学校领导、老师总动员,为了生源,深入片区内每户学生家里做动员工作;为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走访千家万户。因特殊家庭太多,老师的教育从学生到家长到家庭,能做尽做,为的是家校合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面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每个知识点不是讲过没有,而是讲过几遍,学生听懂没有……”七中业务校长张观海说。
为了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体育竞技到艺术创作,从科技制作到社会实践,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逐渐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钱韬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继续说道:“面对困境,我们深知,要想让学校焕发新生,就必须从内到外进行彻底的改革。”
破茧成蝶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江县第七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认可这所学校。学校的声誉逐渐在德江县乃至周边地区传开,成为了一所备受关注的学校。
“经过我们班主任耐心辅导,不断沟通、家访,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了蝶变的成果,七中的孩子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务处副主任李海波自豪地说。
2024年,312人参加中考,学生均分成绩在全县县直中学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参考率100%,高中录取率达71.5%。
“从家长‘宁愿辍学,也不读七中’的极端偏见到对我们的认可,我们七中教师正在以不辱使命的担当和责任为七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奠基铺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就他最好的自己。”八年级语文老师先银翠充满着自信和憧憬。
“我们以‘提升为目标,以服务为根本’,不能只抓分数。要让学生成才,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成人……分阶段培养,七年级抓行为习惯,八年级抓学生学习能力,九年级抓学生学习思维,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七中教育的底线。”学校党委书记史晓峰的思路很清晰。
在德江县第七中学的校园里,那初秋的早晨依旧书声琅琅,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七中人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