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4版:校园 -> 黄光琴: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

“我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爱的种子,孩子们在我心中种下爱的森林”

黄光琴: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熊江睿

    “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到凯里参加幼师面试时,高楼大厦映入眼帘,那时我就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到这里来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去,让更多农村的孩子走出大山。”如今已经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余载的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第三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黄光琴,依然清晰记得踏上教育之路时的情景和初心。

    初为人师:学校唯一的年轻女教师

    黄光琴的教书育人之路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旅程。2000年,她来到雷山县西江镇控拜小学,正式开始她初为人师的第一站。那时的控拜小学条件异常的艰苦,那里没有通车,教学楼是破旧的木质房屋,狭小的教室连窗户都是用塑料纸粘起来的,上厕所要借用村民简易的旱厕。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年轻女教师,黄光琴没有因艰苦的工作环境而退缩,而是选择艰苦奋斗,沉下心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在这座隐藏在大山里的学校,黄光琴不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收获了爱情。两年后,她与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同事结为伴侣。在结婚的第二天,前来庆贺的亲友还未散去,她便急匆匆去学校上课。“我放心不下教室里的40多个孩子,要把他们的课上完才能安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梦想和困惑走进我的课堂,我需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黄光琴认为,教育是爱的传递,教育需要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作为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用爱育人:再次选择到边远苗寨任教

    2005年,黄光琴来到同样边远艰苦的乌高小学任教。一些离学校比较远的自然村,许多孩子都要“包”中午饭来学校上学。每到冬天,看到孩子们那冰冷的饭菜,黄光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她每天放学后就帮孩子们热饭菜,让没有“包”中午饭的孩子和她一起吃。

    就这样,黄光琴和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常常和学生边吃饭边谈论生活和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温暖,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2006年,她任教的三年级数学获得全县单科综合总分第二名。

    后来,黄光琴调离乌高小学,全班学生步行1个小时走到她家,与她道别。她离校时,孩子们整齐地站在马路两旁哭着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大家紧紧抱在一起,那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谈及在村寨教书育人的那段岁月,黄光琴十分欣慰:“我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孩子们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片爱的森林,我想这就是教育带给我的意义。”

    用心执教:办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的幼儿园

    2011年,黄光琴调到雷山县西江镇西江中心幼儿园,面对没有专用的幼儿厕所、没有专门的幼儿厨房、没有专用的幼儿户外活动场地和500多名的小学生与300多名的幼儿混杂在一起办学的困难场景。她深知办好幼儿园困难重重,当幼儿园园长更是异常的艰难。

    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黄光琴,没有辜负组织和父老乡亲的希望和重托。在她和老师们共同努力下,有序地克服了缺师资、缺设备、缺现行可用的制度和措施等一道道困难,确保了西江中心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幼儿园的工作不断走向规范。

    “面对幼儿园与小学混杂办学的困难问题,我多次向局领导汇报,要求选址新建幼儿园。”黄光琴说,2015年,在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下,她利用西江中学的3幢教学楼和一部分的室外活动场地改造成11间教室的幼儿园,并有序做好搬迁办学工作,让西江中心幼儿园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黄光琴告诉记者,针对教室和睡房不够的难题,她把一间房当作两间房用,使用四层连体推拉床的方式,幼儿午休时把床推开,成为睡房,教学活动时,把床收缩,成为教室,11间教室开办11个班。

    谈及在西江中心幼儿园任教的日子,黄光琴头头是道,“面对家长和社会提出的艰难问题,我就主动向村两委和寨佬汇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各方力量有效解决西江千户苗寨幼儿入园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幼儿入园人数达到413人的最大承载量。”

    20多年来,黄光琴时刻保持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关注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为贵州山乡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她已是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级骨干教师、州级示范园评估专家和县级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