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的乡村篮球赛
![]() |
男子篮球赛结束后,两支队伍一起合影。新华社记者 袁睿 摄 |
金秋九月,稻香鱼肥。火爆的贵州乡村篮球场上,见证中美青少年友谊的崭新篇章。
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由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组织的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华盛顿州代表团80名师生于9月15日起参访中国,他们的第一站,走进了贵州。
正值中秋佳节,17日晚,代表团的师生们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展开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友谊篮球赛。
女子赛场,美国女孩们组成“熊猫女士队”,与村民的“台江姑妈队”展开了一场没有篮球赛规则的趣味对决。
美国女孩杰丁·胡克当晚参加了“姑妈”篮球赛,比赛时可以抱球跑,几人抢球也不算犯规,规则随性自由。场上,美国姑娘们与当地的“姑妈”们奋力拼抢;场下,观众敲铁盆加油助威。
“体育运动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将大家联系在一起,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玩,大家在运动中增进友谊和彼此的关系。”杰丁·胡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篮球赛,认为这样的比赛规则有趣又好玩。
美国女孩杰丁·胡克还尝试了当地特色的助威方式——用两个盆子敲击发声。男生队比赛时,她激动地为两队喝彩,很快就把两个崭新的盆子打得坑坑洼洼。
在男子赛场,美国少年与台江学生混搭成“流星队”与“皇家熊猫队”,在场上竞相角逐,挥洒汗水。
虽然是“比赛”,但大家似乎并不在意胜负。
林肯中学的崔 · 科利尔身着紫衣战袍,换上了特意漂洋过海背来的篮球鞋。赛前,他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中国队友,不商讨战术,而是为了设计向观众致敬的动作。
“输,赢,传球……”科利尔一边展示着自己学的中文,一边兴奋地说:“我很期待这场比赛,但不在意输赢,因为我是来交朋友的,我希望能和我的中国队友成为长久联系的好朋友!”
学生想着“致敬”,老师则惦记着“换人”。
“换人!”“换人!”“换人!”比赛中,林肯中学副校长罗杰克·阿拉-阿门一次次大声喊道。作为“熊猫女士队”和“皇家熊猫队”的临时教练,他每隔几分钟就要换一批队员上场。
“我想让这些积极报名参赛的学生们都有出场机会,感受现场的氛围。”阿拉-阿门告诉记者自己急着换人的原因。他表示,体育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相信这场篮球赛可以让孩子们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场上,队员们快速运球风驰电掣,默契传球似心有灵犀,三分投射如流星划过;场下,观众们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无论哪方进球,都能赢得他们的喝彩。美国学生的舞蹈和啦啦队表演,更是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台江本地学生王诗涵凭借关键的三分球让球队在最后时刻将比分拉大、稳稳赢得比赛。但比起自己的得分,王诗涵更关注美国小伙伴们不远万里背来服饰和乐器。
“第一次走进中国乡村,和这里的人一起唱歌跳舞打比赛,在参与和体验中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喜欢音乐和篮球的美国青年肯尼思说,“村BA”就像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分享快乐的大舞台,感受到了大家对生活和篮球的热爱。
友谊赛期间,还穿插着中秋团圆夜“村BA”深山音乐会,不仅有粗犷奔放的反排木鼓舞,还有歌伴舞 《中秋团圆宴》 《就等你来》 《但愿人长久》 等曲目。美国青少年们还用中文唱起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并与当地人一起“蹦苗迪”。
美国青少年在这里学习吹苗族芦笙、跳反排木鼓舞,体验制作苗家酸汤鱼以及吃月饼。
“我们苗族很喜欢唱歌和跳舞。”王诗涵说,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和美国的同学们彼此间并不觉得陌生。“或许是音乐、舞蹈和体育可以跨越国界,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是一个难忘的中秋,我认识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圆月高悬,篮球跃动。一次赛场上的别样相聚,书写中美青少年一段段新的友谊。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