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重属性” 扎实推进贵州教育综合改革
邹联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号角。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高举改革旗帜,立足“三者”定位和“五期”方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盯实现教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突出教育政治属性,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也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一是坚持思政课铸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探索“本科院校+高职学校+市县教育局”1+1+2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施模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资源内容、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一体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连贯性、适宜性、针对性、实效性。以“美的教育”为主线,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引航工程”,发挥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将育人课堂搬到社会实践第一线,打造“思政黔行”共同体特色品牌。
二是坚持指挥棒领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与功能,融合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相互渗透,构建“五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渗透、彼此协作的体系架构,实现“五育”从全面性、完整性向融通性、有机性转变。坚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大力开展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好老师奠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支撑。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激发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招聘、评先选优、职称晋升等的重要标准。
坚持培养与培训并重,进一步完善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推动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推进教育“组团式”帮扶。坚持一体规划设计“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探索实施整县推进培训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教育人民属性,健全教育公平保障制度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有学上、上好学”,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最朴素的期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加快优化校点布局。坚持做强城镇、做优乡村、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在9个市 (州)分别选择1个县,实施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改革试点,推动扩大城镇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乡镇中心教育资源,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协调均衡的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打牢基础教育“基点”。持续推进“强县中”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适应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教学学校规划布局,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加强专门教育和专门学校建设,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扩优提质。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健全县域内教职工机构编制、岗位管理交流轮岗、待遇保障、考核评价新机制,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持续实施公办强校计划,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让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指导支持各地创建第三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扩大普惠资源,提升保教质量。建立“三个全覆盖”的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有效性。完善随迁子女、留守未成年人、残疾儿童关爱体系,实施专门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教融合”改革创新,为促进青少年整体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条件。
三是加快发展数字资源。持续推进教育信息系统“聚通用”,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贵州试点应用,持续优化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三个课堂”应用实践。建设贵州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实施职业院校“画像”管理。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网络建设,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受益面,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优化完善贵州教育数字驾驶舱,推进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坚持以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突出教育战略属性,构建服务创新支持体系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一是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能,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办精办专办特”,推动实现理工类学科专业在校生占比达到40%以上,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加强大学生素养能力建设。强化高校应用基础研究,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教融汇特区”,持续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布局建设5个左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选聘20名左右“成果转化导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的支撑作用。坚持做优做强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实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分区域构建服务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分行业构建服务贵州重点产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分版块构建服务“贵州——东盟教育国际合作”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中职与本科“3+4”衔接培养、高职与本科“3+2”联合培养格局,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优质烟酒与生态食品、文化旅游等3-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各市 (州) 依托本地优势产业,推动创建10个左右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8个左右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教育合作的协同作用。不断优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运行机制,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扩大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校“引进来”“走出去”,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等来我省设立或合作设立高等研究院等机构,在工业领域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强化校地联动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项目申报。支持贵州省双碳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贵州 (大数据应用) 研究院等机构扎根贵州,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改革已过千山万水,而今仍需翻山越岭。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发出了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全省教育系统要准确掌握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方法论,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变革,加快构建有利于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期建成特色教育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贵州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