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刁钰洁

    信息化教学是基于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共同开发的新型工作模式,其不仅能够起到丰富课程配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情境,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现阶段伴随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小学音乐课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教育内涵,并对学生“德智美”均衡发展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被教师与家长所认可。而音乐作为一门能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学科,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还可以对其思想情感起到引领作用,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并逐渐对其产生探索兴趣,如此才能逐渐将音乐发展为自身的能力特长。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更多乐理、乐器知识,从中选择自身喜爱的音乐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光能够满足音乐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心理与情感需求,使其在未来能够获得身心共同成长,并从根本上保证了“双减”制度的顺利落实。

    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教学开展过程中拥有多样性的方法手段,以及海量的音乐资源。教师利用这一特点,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与开放的学习氛围。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效为其在紧张的课程安排中,提供一处可以放松心情的空间。并在短暂调整身心情绪之后,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

    以往小学音乐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课时安排紧张。通常情况下小学音乐每周会安排1~2节课,导致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不够连贯,教学开展质量也并不理想。而在教学“双减”背景下,小学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并且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各学科教师都开始有意识的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长。如此音乐课程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课余时间提前了解音乐知识,并在课堂教学环节重点进行练习指导,使得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获得了有效提升。

    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更是能够加强对音符元素的感知能力,并结合教师构建的情景氛围来准确的把握音乐内涵。再配合音乐游戏,则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内在音乐感悟表达出来,使其对音乐知识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双减”政策的出台,虽然有效缓解了学生课业压力。但在这一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三点半”问题却也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教育系统倡导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而这一举措无疑为音乐教学活动创造了又一项有利优势,不但能够切实解决家长的困扰,也为音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活动的机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其分享一些优秀的音乐资源,如音乐剧、民歌、童谣等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音乐文化积累,并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来进行一些自制乐器、舞台表演或是音乐游戏等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作者单位:观山湖区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