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开学就难受?心理学家解读——
青少年“开学综合征”不可怕
![]() |
熊杰到校园给学生上心理课。 |
本报记者 张恒新
假期结束,孩子们告别悠闲的时光,回到校园开启新的生活。教室内,大多数学生调整状态认真听老师讲课,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想上学,由心理方面的问题引起身体各种不适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不想上学?9月11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贵阳市妇幼保健院,采访了资深专家、心理医生和医务工作者。
“来医院接受治疗的来自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些学生处在青春期,因不愿上学而产生负面情绪,这被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心理危机。如果不重视,将会出现学习效率低、学习困难、不愿学习、不愿上学等情况。”国家卫健委儿童心理保健与咨询贵州省级师资专家熊杰表示。
为何产生不愿上学的情绪
舒适的假期后,孩子们出现不愿上学的情绪,通常是因为突然转换了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不适,因而产生焦虑情绪。
熊杰解释,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首先想到的是先前处理困难的方式。当自己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就会开始出现困扰,如果心理失衡,那就是一次心理危机。
新学期,佳佳(化名)进入到高三下学期。学习压力让佳佳倍感烦躁,无法静下心来。今年7月,她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就诊。通过诊断,佳佳患有学习障碍、社交障碍、情绪障碍、抑郁等情况。
“自从读初三开始,我因为成绩问题开始感到焦虑,担心成绩不理想被嘲笑,害怕和同学交流,觉得别人看不起我,渐渐产生自卑心理,肩部也开始有酸痛感。”佳佳向记者介绍,焦虑情绪一直伴随她左右,因害怕与人相处,目前她在高中已是走读,但是只要一想到高考就非常苦恼,有时在家也没法写作业。
“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也不知怎么回事,从初三开始她就抵触学习,虽然最终考上了理想高中,她依旧无精打采,我一直没搞明白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佳佳母亲说。
熊杰表示,学习压力可能成为孩子的主要压力源,常担心成绩退步,一考试就紧张,情绪沮丧、郁闷,莫名地想哭,感到自卑。当然也要注意,开学的作息时间变化、与家庭分离、同学相处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变化,让他们讨厌上学。
因焦虑而感到身体不适,在熊杰看来同样不能忽视。据他介绍,过度焦虑会给身体神经带来过度唤起症状,比如手抖、出汗、肩疼等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
针对这样的情况,熊杰建议,应当减少对自身的“内耗”,学会自我调整,不断告诉自己:“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因为知识越丰富,我们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想要结识什么样的朋友,都和学习成绩息息相关。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将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就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前程。”
孩子“叛逆期”如何建立沟通桥梁
“我不想去上学,我只想在家里!”
面对上学的想法,孩子们常常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情绪。叛逆的表现不免让父母感到疑惑,认为孩子在挑战父母权威,甚至用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走进校园,这样真的好吗?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姜文胜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定要经历青春期,大部分人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个人思想,通过一些叛逆的行为表达想法,经常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叛逆期到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应当关注问题的根源所在,换句话说,就是要充分聆听孩子的想法,才能正确引导他们走上人生正轨。
姜文胜表示,门诊过程中,不少家长只会提出要求,而忽略了自身引导的作用,不亲自做出示范,就想着让孩子独自面对,出错就一味指责,不免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渐渐萌发出抵触情绪。
这一时期,孩子与父母之间频频发生冲突,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归根结底,因为孩子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不能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等。若再加上几句犀利的言辞,一场激烈的争执在所难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多关注自己的长处,挖掘潜力,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
“爸妈根本就不懂我,我不知道怎么说。”
熊杰解释,在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的同时,也正说明了沟通之间存在障碍,而误解与埋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沟通不当。孩子在很多时候不愿把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暴露出来,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自尊、恐惧等情绪,都会在表达上产生障碍。
当然,吵架也是沟通方式的一种,只不过这样的沟通效果甚微。绝大多数人无法通过吵架解决问题,反而越吵越僵,因为把太多的语言和情绪用在了发泄上,愤怒使人不再理智,伤人的话一句句地跑出来,而内心真正柔软的声音却被藏了起来。
因此,如果一定要吵架,那么请控制自己,千万不要说伤人的话,对至亲所说的恶语就像扎进他们心里的一根刺,无法取出,且不时会隐隐作痛。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双方处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只有管理好情绪,接纳父母做不到的那部分,才可以平和地跟父母交流,父母对孩子同样如此。
叛逆期不代表没有判断力,希望父母能给孩子更多一些信任和耐心,鼓励和沉默有时比斥责和武力的力量强大,让心与心靠近的是温暖的语言。
专家建议家长调整教育方式
“我要去辅导班找老师同学玩。”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三楼,孩子们迈着快乐的步伐走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内。
这里的书桌干净整洁,书架上的书籍正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起点;课堂的装饰可爱活泼,是孩子们的快乐港湾;墙上张贴着做游戏的时刻,留存孩子们快乐的瞬间。
为了帮助孩子们塑造积极的健康心态,这里的康复治疗师每天都会与孩子们开展互动游戏,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勇敢面对。
“我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所有表达都能被理解和接纳,为的就是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孩子们对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师杨雪倩介绍。
通过与医务工作者交谈,孩子不愿上学的根本问题还在于是否对学习有兴趣,如果孩子不能敞开心扉真正接受学习,那么请再好的老师进再好的学校也是徒劳。作为家长应当调整教育方式,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风格,通过多样化手段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
孩子对于学习缺乏动力,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家长不能一味地施加压力,应当合理规划设定目标,让孩子尽可能发挥特长,增强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家长依旧抱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忽略了孩子的意见,这往往是家长对自身不够自信的表现,将希望过分寄托于孩子身上。”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咨询师余婷婷表示。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个性,家长在管理上适当放松,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减少控制欲,聆听孩子的想法,学会与他们共同探讨人生规划,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