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芬:用“烹饪语言”教好语文
陈克芬(前排中) 与学生合影。 |
本报记者 岳端
回忆起多年前,上完在贵阳女子职业学校 (以下简称“贵阳女职”)的第一节语文课,陈克芬陷入了迷茫:“语文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和在普通高中教书不同,面对这群中职的孩子,她教得很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两看生厌”。陈克芬调侃道。
“一定要想办法转变这种局面。”陈克芬日夜琢磨,结合中职教育特点,苦学烹饪技艺,将技能学习融入语文学习,构建三维一体教学体系,帮助孩子们找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回望29年教书生涯,她说:“育大才如烹小鲜,用关爱的心、热烈的火、丰盛的食材,散发出温暖的味道。”
是语文老师,也是西点师
陈克芬是贵阳女子职业学校的一名语文高级讲师。她个子不高,瘦瘦的,聊起教书眉飞色舞。虽然是语文老师,但她手握茶艺师证、中式烹调师证、西点师证,最近还筹划着考咖啡师证。
为什么考这些证?“就是为了把语文教好。”陈克芬不好意思地笑了。
2002年,陈克芬从普通高中调入贵阳女职,主教烹饪部语文。这里许多学生都认为学技能更重要,轻视语文学科学习,一节课下来,课堂不起半点涟漪,这让曾在普高担任语文把关老师的陈克芬很不适应。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哪怕是做一道菜,如何介绍好这道菜,也需要用上语文。”陈克芬说,学语文其实学的也是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陈克芬开始尝试考高级营养师资格证,学雕花、学做西点、学做饭,从一个不擅长做饭的语文老师,变成双师型教师,学会用“烹饪语言”教好语文。
后来的语文课教学中,陈克芬引入与烹饪相关的文学作品、菜谱解读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利用语文写作培养学生烹饪专业文案写作能力,开展烹饪文化知识竞赛、取菜名等语文实践活动。
陈克芬的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变成了气氛热烈。
渐渐地,学生们不光会做菜,还会写菜、说菜、推广菜、宣传菜,成为了多元全面的小厨师。陈克芬也将自己的教学探索编成 《烹饪语文》一书,深受师生欢迎,并获得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省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艺,先学德
“学艺先学德,做菜如做人。”陈克芬说,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其行为底线和方向。
把思政、烹饪专业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陈克芬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三维一体”教学体系,为培养兼具扎实专业技能、良好思政素养、综合人文素养的烹饪人才奠定基础。
29年来,陈克芬所带班级学生在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贵州省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奖学金、省技能比赛一等奖、省市征文一等奖、省级优秀班集体……在她的谆谆教导下,历年来输送的学生爱学爱练,保持较高水平就业率,企业均反馈有责任心和工匠精神,行业佼佼者不胜枚举。
是班主任,也是“陈妈”
“宝宝,把衣服扣好。”“宝宝,吃饭了没?”“宝宝……”
走在校园里,不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学生,陈克芬一律把他们叫做宝宝、幺儿。对她而言,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而她的学生也亲切地把她喊作“陈妈”。
从教29年,陈克芬大多数时间都是班主任,不仅从学业上,更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陈克芬来自大山农村,幼年家境贫寒,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伞,只能淋雨去上学。“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学生撑把伞。”她说。
多年来,陈克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贫困、单亲、留守、孤儿,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贵阳女职陈克芬所带的班级学生保持较低流失率。她的学生,20%自主创业,60%实现帮扶家里致富,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看到学生学有所成,能通过自己所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是我最骄傲的时候。”陈克芬的眼角流露出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