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基于交通特色场馆集群的高校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交通特色场馆集群的高校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方刚 鲁熙

    高校场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场馆建设不断“扩容提质”,但场馆管理水平和育人机制与这些“高大上”的场馆硬件设施还不相适应。我们要审视场馆育人的内涵与功能,加强场馆育人模式与体制机制构建,多维度挖掘文化场馆集群蕴含的育人元素、育人功能,从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成效、育人保障等方面思考场馆育人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切实把场馆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一、从价值审视看场馆育人的内涵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指现实的客体和需求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效应关系,是一种属性和功能的显示。高校各类场馆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存在和普遍意义的影响“符号”,更具有“信仰价值”。我们要将其作为一项优质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为例,一个个传承贵州交通人“双肩扛大道,高原筑通途”精神基因的交通特色育人场馆凸显着贵州“交通”的历史沿革和精神内涵,赓续着“通途文化”的探索之路、实践之路。学校秉承“通途沁润 铸魂育人”理念,凝练了学生通人生出彩之途、学院通引领改革之途、助力贵州通乡村振兴之途,并将紧紧伴随中华民族通伟大复兴之途的“通途文化”内涵,塑造学生“心中有大道、眼中有光亮、脑中有文化、手上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独特精神标识。建校66年来,10余万名学子在“通途文化”的感召下,用万桥飞架托起贵州发展通途,助力贵州在千山万壑的喀斯特山地上建成了高速平原,为贵州乃至全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作出了贡献。

    二、从逻辑理路看场馆育人的功能与作用

    高校场馆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承载大学精神、承担育人使命,是师生进行各种体育、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场所,我们要充分发挥场馆育人的各类功能,让场馆资源“用起来”,要做好统一规划、形成场馆育人合力,让场馆资源“动起来”,要把场馆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打造育人“第二课堂”,推动场馆资源“活起来”。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为例,学校以“通途文化”为主线、以场馆育人为载体,历时5年,学校相继建成了“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贵州交通红色教育基地”“贵州交通运输系统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省部共建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文化千岛艺术馆 (交旅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育人场馆,总占地面积近13000㎡。围绕“通途”“沁润”“铸魂”,各场馆在布局上连点成线,广泛分布在学生生活和居住区域,形成了一核心、多维度、全方位的交通特色场馆群。一是突显“通途”,以文化人,依托“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等开展行业规范教育、行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引导学生感悟和传承“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交通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二是着力“沁润”,全面发展。依托“校园安全教育馆”“通途书院”等开展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贵州民俗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重在“铸魂”,弘扬正气。依托“贵州交通红色教育基地”“贵州交通运输系统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开展党性教育、红色教育和警示教育,延展思政教育阵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贯穿教育始终,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从分层培养到三全育人:场馆衍生课程和育人活动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为学习者提供了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特征、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桥梁和媒介。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状况的侧面“画像”。近年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拓展实践课程、劳动课程、育人课程,汇集育人合力,助力“三全育人”目标达成。

    一是隐性课程显性化,设定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台 《育人场馆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开设《贵州交通史》 《场馆文化》 等线上线下课程。根据场馆的功能定位和学生各学年阶段的学习重点、发展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全覆盖开展场馆教学。新生进校,参观交通博物馆·教育馆,让学生全面认识贵州交通和学院的发展历程,在内心为交通和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大二学生参观交通安全警示教育中心,多形式、多视角展现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设、校园生活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让学生意识到安全重要性和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大三学生安排参观交通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使其了解交通行业面临的廉政风险,培养学生底线思维和干事创业的坦荡胸怀,保持优良品德。

    二是更新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每个场馆都配套开发了 《素质教育》系列育人实践课程,从目标导向、实施路径、保障条件、预期成果等多个角度打通实践课程与专业学习的支撑协同,确保场馆教学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互通互促、相互支撑,提升育人成效、擦亮育人底色。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联系。结合开设的场馆讲解员培育、缝补收纳、烘焙制作、蜡染刺绣等劳动教育课程,灵活设置学院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场馆育人专兼职队伍建设、创新考核模式等方式强化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服务同学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加综合、整体的角度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四、从范式转换到广泛推广:场馆育人形成的成效与影响

    范式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一种理论体系和框架的概括表达。就场馆育人而言,传统的场馆育人理论和逻辑往往侧重单个馆这个“点”的开发,往往忽视了把多个场馆“连点成线”“连点成面”,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高校对场馆育人的认知和理念,依托场馆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抓手从抽象到具体的切入、文化教育的路径从单一向多元的提升、文化教育的成效从隐性到显性的彰显”三个转化,推动场馆育人从逻辑生成和理论建构走向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出彩搭建平台。场馆思政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学生不断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摘金夺银。学院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排名中位列18位。学院民族文化 《月乡苗伊》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牌,是贵州职业教育领域首金。学院帮助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提升效果从2019年的95.84%上升到2022年的97%以上。

    二是助力行业教育发展,为交通发展增值赋能。75%的贵州交通一线技术人员是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学子,2022年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表示满意度达98.6%。学院场馆同时服务于全省交通系统职工,如西部山区道路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已接待省内道路运输领域的客货运车、出租车驾驶员、教练等相关人员300余批,每年培训人次2000余人。

    三是社会声誉反响较好,为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学院“通途”系列场馆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优秀文博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挂牌。5年来100多所省内外院校的领导和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场馆集群总计接待超过10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应。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