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梭织就多元人文交流纽带
![]() |
帕薇婉 |
![]() |
韩庆华 |
![]() |
殷红敏 |
![]() |
王静芝 |
本报记者 肖知潞 岳端
深化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携手共创未来。
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人文交流主线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纽带作用,举办中国-东盟千校携手大会、“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演讲大赛、“桥见”贵州东盟青年人文交流活动等多项人文交流活动,全面展现并持续深化交流周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帕薇婉:
架起中泰文化交流的汉语桥
“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演讲大赛已经成为本地区内各国间文化交流、人民与人民之间交往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示范项目。
中国是东盟国家的重要对话伙伴国,汉语作为一门非常美丽的语言,包涵了许多古老文化、思想与哲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交流语言之一。汉语作为媒介,将共同增进东盟国家与中国双方人民与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友好往来,必定会加深双方之间的友谊,凝聚共识,有助于加强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
不断深化合作内涵
中国高度重视与东盟合作关系,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天津大学于2014年教育交流周期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致力于建立中国-东盟工科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工程教育信息共享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十年耕耘硕果累累,时至今日,成员发展至8国26校,涵盖区域内顶尖工科院校。联盟7次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活动,促成近400名中外高校领导和专家交流互鉴。
联盟为中国东盟高校合作搭建学术互动和科研合作平台,并肩负社会责任,助力减贫工作。向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派出学生实习;面向东盟国家重点招生;举办赛艇比赛、视频大赛等学生赛事,让中国东盟青年学子同台竞技;连续7年开展中国-东盟学者项目,大力推进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中国-东盟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实现中外高校强强联合,与多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成立十周年。期待以此契机,拓展更多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内涵,以实际工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安顺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殷红敏:
共探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共同开启中国-东盟国际研究网络数据洞察暨“桥见”贵州东盟青年人文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与文化交融的盛会,更是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思想盛宴。
通过中国-东盟国际研究网络的数据洞察,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的合作态势,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深化合作提供科学依据。而“桥见”贵州东盟青年人文交流活动,则为两地青年搭建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探索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通过与东盟各国青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可以在相互学习中激发创造力,在共同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期待通过这次交流活动,能够向东盟的朋友们展示一个真实、多彩的贵州。同时,希望能通过这座“桥”,让贵州的青年更深入地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传统,学习彼此的智慧,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苏州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静芝:
铸就互惠共赢生态圈
30年前,以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为起点,引出了苏州和新加坡两地一场跨越山海的最美遇见。30年来,苏州和新加坡两地间的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经济合作的重要延伸,苏州与新加坡在教育领域形成了政府积极主导、学校广泛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合作格局,成为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双方致力于政府主导的教育合作平台、互惠共赢的校际交流、教师国际化素养提升平台、学生跨文化理解合作平台、云端+多元教育平台等五大教育平台的构建,两地连续开展了19届中小学校长教育研讨会;百余所学校通过友好互访、课题共建、空中课堂等形式,在STEM教育、双语教学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建立了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学校管理者实现互派跟岗的影子学习计划;每年双方参与线下实地文化交流的学生人数近3000人。
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升华,更是对教育资源共享、文化交流互鉴的有力推动。这些平台如同桥梁,将苏州与新加坡的教育资源紧密相连,共同铸就了一个互惠共赢、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