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黔籍学子返乡支教10年接力
让大山里的梦想向外生长
![]() |
王园丹支教的瞬间。 |
![]() |
支教的特色课堂。 |
本报记者 熊江睿
在江苏省扬州大学有个特别的大学生支教团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来自贵州各地,每逢暑假的时候,他们便返乡支教……师兄师姐支教结束,便把支教的接力棒传给师弟师妹,这样一届一届地坚持了10年,让大山里的梦想不断向外生长,让青春在家乡的土地上绽放绚丽之花。
他们叫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从2014年以来,载梦黔行,从乌蒙山岗走到武陵腹地,支教的足迹遍布在铜仁、六盘水、毕节的乡村学校。
“走出大山后,我也走上了支教之路”
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成员王园丹是铜仁市德江人,今年是她带着支教团队回乡支教的第四年。谈起关于支教的事,她讲述了一段她与支教团队的特殊“情缘”。
“2013年,我在读小学,因受到前来支教老师的影响,明白了读大学是一件多么美好和骄傲的事。”王园丹告诉记者,“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希望能像支教老师一样,考一个好的大学。”
后来,她不仅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还是一名在读研究生。
“我的切身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对山村孩子的重要性。”王园丹说,渐渐地,她也有萌芽了当一名支教的想法。
2020年考入扬州大学后,她便参加了扬州大学的支教团队,并返回家乡铜仁支教。2023年,她还担任了德江县大学生联合会第十一届团支部书记,组织联络更多的家乡同学,参加返乡支教活动。
王园丹说,“我希望,通过支教的方式,让更多的家乡的弟弟妹妹,树立起读书考大学的志向,通过读书走出大山。”
把特色素质拓展课堂带进贵州乡村小学
今年7月,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来到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新景镇回龙完全小学,开展为期21天的“心怀伯爱,砥藜黔行”暑期支教活动。这次来支教的人中,其中13位在读本科生、2位在读研究生和2位指导老师。
“我们的支教教学,主要采取‘3+5+X’特色课程模式。即语数英‘3’门强基核心课、音体美棋科学‘5’门素质拓展课以及‘X’门‘第二课堂’特色课程活动。”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的指导老师王昊说,支教团开设了红色启蒙类课程,以线上参观红色纪念馆、观看红色微视频、参与红色小游戏等“N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红色故事。
“支教老师们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很受启发。”回龙完全小学校长秦东说,将红色文化开发成红色启蒙类课程,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了解到了红色故事。在非遗课堂上,体验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剪纸、脸谱等非遗文化课程中,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
10年的支教接力,让大山里的梦想向外生长
十年来,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勤耕不辍,薪火相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点赞,多次被支教地团县委、学校表彰为社会实践服务“优秀团队”。2023年,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还被评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先后被新华日报交汇点、中国青年网等各级媒体报道。
“回望十年支教路,情系贵州共筑梦,虽然学生们只是一次或两次短暂的支教经历,但受益是终生的坚韧之志。”扬州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伯藜支教团指导老师马颖说,“所以,大学生支教是既帮助了当地的孩子,又锻炼了自己。”
十年间,扬州大学一批又一批勤思敏行的有志学生通过伯藜支教团得到淬炼成长,队伍中先后涌现了多名“优秀志愿者”与“优秀支教老师”,七十余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