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江铁索桥:百年水陆要津
![]() |
![]() |
铁索桥东立面。 |
![]() |
重安三桥全景图。 |
![]() |
铁索桥铁链。 |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图/受访者提供
重安江铁索桥简介
黄平县重安江铁索桥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桥为南北走向,由19条铁链,213块木板及两端桥基组成。该桥将铁锻制为长形扣环锁连而成,因其锻制工艺优良,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无锈痕。
历史上,重安镇是湘黔滇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水陆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贵州提督周达武率师平乱经重安江受洪水阻碍,费尽千辛万苦才得以过江,在平乱告捷后,周达武集银一万二千两修建了这座桥,结束了重安江“江头下马渡江船”的历史。
铁索桥由于是铁索作为支撑,上面铺木板,桥面呈现大圆弧状自然下垂。人走在上面,有些晃,走的人越多,晃得越厉害。迈步走过这座铁索桥时,就犹如摇摇晃晃地穿越历史,聆听一位耄耋老人讲述151年前的故事。这座沧桑的铁索桥见证了此地由闭塞贫困的不毛之地,发展为如今幸福便利的交通要道。
铁索桥与旁边的公路钢架桥、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并称为“重安江三桥”,三座桥梁在三个不同年代中一直承载着南北交通咽喉的重要任务。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重安江铁索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安江铁索桥建于风光秀丽的重安江小三峡之中,东面是有小江南称誉的重安古镇,远处有金凤山和玉麟山隔江相望。站在铁索桥头,两岸的秀丽风景尽收眼底,江水绿影倒映着岸上的风光,重安江两岸奇峰怪石,草木繁茂,苍颜翠绿,一派生机,一幅风光秀丽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游客不断前来打卡。
“铁索桥见证了重安江百年历史,与其余两座桥相互映衬,展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周长春告诉记者,铁索桥中所蕴含的锻造工艺、建筑水准、设计理念等大量信息仍是当今社会的财富。
“铁索桥铁索的营造技术科技含量极高,其材料采集与锻制技术均在当地完成,”周长春说,在清代科技生产力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手工锻造而完成的铁链索,至今已151年的历史而仍无锈痕,对于后人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杨杰 整理 资料来源:《明清之际的贵州书院》、中国文化书院公众号、《贵州通志选举·学校志》、《贵州通志·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