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2版:综合 -> 植物保护专业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植物保护专业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这样回答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杨文超

    本报记者 任伟 肖知潞

    “以学、用、研、产为点,以虚实的教学实践为线,以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为面,构成了科教融汇的教学创新体。”

    这是贵州大学杨文超团队《化学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的最大亮点。近日,该团队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中新农科正高组一等奖。

    翻开《化学生物学》课本,这是一门化学与生命科学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也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不仅是前置课程的融合与拓展,也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化学生物难以融汇、知行合一能力不足,一直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痛点和难点。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就是要直击教学痛点,让“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学好”。

    “面向植物保护专业‘卡脖子’问题,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是要为植物保护产业发展服务的。”在杨文超看来,教学创新首要的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此,该团队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教学模式,并提炼了C3H3课程育人分子式,即一颗明辨的心、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创新的大脑,从而培养能学、会用、善创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绿色农药创制的逻辑链,该团队提炼了课程学习的“合理设计-智能合成-系统评估”三阶式情境教学法。通过这一方法,让学生沉浸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用统一和知行合一。

    第三个创新是教学资源的建设。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作支撑,也不是每门课程都有虚拟教研室作依托。”杨文超说,依托学科平台,我们既有以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实体教学载体,也有以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虚拟教研空间,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联系生活实际

    在杨文超看来,宏观社会现象与微观科学知识是高度统一的。提高学习兴趣,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比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农残中毒事件,宏观上是人中毒了,微观上则是农药分子与人体或有益生物体内的某种酶发生了相互作用。”杨文超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联系应用场景,要让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趣,知道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

    “一次教创赛,是一次拼搏,也是一次历练,更是一场修行。”几个月来,杨文超团队得到了校内领导和教练们的倾力指导,也得到了许多校外优秀专家的指点迷津。今年春节,当人们还沉浸在假期欢聚时,他已收拾行囊奔赴他乡,拜访教创名师求取比赛“真经”。他说,比赛有比赛的规则,要做好就必须重视它、了解它。

    教学创新需要持续的热情,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一路走来,杨文超团队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资源。在他看来,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是教不出一个奋发进取的学生的。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之所以要搞教学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促成其具有拔尖创新能力。”杨文超团队积极组建了各种科研兴趣小组,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小组,参与进来,实现发展。

    践行立德树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杨文超团队始终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在他看来,既要搞教学研究,还要搞科学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坚持把研究出来的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从而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杨文超说,科学研究为了育人,教学研究也为了育人,两者本质上是同向同行的。

    在教学创新的加持下,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最美大学生、“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和“互联网+”国赛金奖等61项荣誉;教师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2项、教学名师6人次;教材等创新成果被近20所院校使用,受众学生超1万人次。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植物保护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本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杨文超说,以虚实相济、科教融汇的教学创新,为植物保护领域培养了大批具备“C3H3”高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撑。

    “你都长江学者了,怎么还来参加教学比赛?”回顾国赛答辩时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杨文超的回答是:“我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我仍然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以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