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行走在人世间的匠人

——读《俗世奇人》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领读人:罗明媛

观山湖区华润小学语文教师

推荐书籍:《俗世奇人》

推荐理由:冯骥才,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他的多篇作品被收录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脍炙人口。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俗世奇人》令我印象最深刻。《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以清朝末期天津地区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在各类民间传说中寻找灵感,巧妙地将一个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在读者眼前。读来不由得惊叹故事之生动有趣、人物之栩栩如生、使人回味之无穷。

    很多人说,冯骥才能把生活中的奇人写得如此传神,是真正的俗世奇人! 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行走在人世间的匠人。

    写作与绘画并驾齐驱,是冯骥才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

    匠心独具,文画并行

    在成为作家之前,他是个画家。青年时代就跟随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也曾在吴玉如门下学习古典文学,后来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这一画就是15年。

    在开始写作之后,他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写作上。但他并没有放弃绘画,而是将绘画的功底融合在文字里,以文字的形式继续表达绘画思想。古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有冯骥才“文画并行”。这才使得读者在阅读 《珍珠鸟》 时,能通过文字感受到珍珠鸟可爱的形态、雏儿时对未知的好奇、长大后同作者互动时的淘气。在阅读 《挑山工》 时,透过文字就能看见挑山工顺着台阶一步步向上攀爬的场景,看了他从泰山回来后画的那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的画后,对挑山工这个职业以及恒心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在阅读《俗世奇人》 时,透过文字可以看到刷子李正在用精湛的技艺刷墙;泥人张在一通摆弄后手里赫然出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海张五”;苏七块正在帮人正骨,但是正骨之前要先付七块银圆……当看到冯骥才创作《俗世奇人》期间的绘画草稿以及为再版精心绘制的“苏七块”“刷子李”“酒婆”等人物形象的精美彩墨插图时,果真觉得文字描述之意趣盎然,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他曾说:“《俗世奇人》 这些人物是从我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脾气禀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文画并行最有效的印证。幸运的是,在 《俗世奇人》 历时30年的创作历程中,冯骥才的大量手稿、绘画草稿都保留了下来,并且被完整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推出的《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 中,此外,冯骥才还重新为这本书精心绘制了20余幅精美彩墨插图。翻开书本,读者可以再一次感受冯骥才的文画情怀,体验妙趣横生的创作过程,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写作影响他的绘画,反过来,绘画也影响他的写作。

    写作和绘画都要塑造视觉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丰富的智慧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高度统一且无比和谐。

    目营心匠,留住文化

    除了作家和画家之外,冯骥才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民间文化抢救工作者。从文学创作跳跃到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缘起于一个普通天津市民对于天津市井文化的保护意识。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现代化城市”的概念开始席卷天津,为了让城市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他们决定把老城推翻,用一栋栋高层建筑取而代之。冯骥才意识到这些举措对一座城市的文化是莫大的打击。当时的他虽然无可奈何,但也没有冷眼旁观。在他的呼吁下,一支拥有摄影师、建筑师、历史学家等文化工作者的队伍诞生了。他们齐心协力对天津的建筑进行了考察记录,并拍摄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册,取名 《旧城遗韵》。这是每一位天津人深爱的土地,也是后世研究天津的珍贵文献资料。

    他曾坦言:“有的作家从故乡出生,长大之后就飞走了,像鸟一样,然后到社会上闯荡去了,会有很多人生的阅历。我不这样,我从出生到现在近80年里边,我基本上全是在天津,全是在一块土地上。”他拥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与天津早已密不可分,也一直致力于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在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天津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都展露无遗。作为“实干派”的他,更是将抢救文化遗产的脚步迈向了全中国。

    从1990年开始,他就暂停文学创作,毅然投身于中国的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去,他认为,保护国家民族的文化,远远高于个人的创作。在这方面,他仿佛在和时间赛跑,他曾跑遍全国各地,对每一个民族、几十个村落的特色建筑、手工艺品、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工作。他的行动,让冯骥才这个名字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抢救文化遗产,暂停写作的时光中,他的身体离开了写作,但是他的心,一直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在保护文化遗产路途中、实践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知识、民族精神深深刻在了心中,并在后来回归创作时,融入到文学作品中。1942年出生的冯骥才先生今年已经82岁高龄,但是他仿佛从不为年龄所束缚,不因任何事情而止步不前,一直保持着特别旺盛的创作力和生命力,带着一颗匠心行走在人世间,留下属于冯骥才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