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1版:论苑 -> 找准高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找准高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石培新

    当前,贵州正处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和建设“四区一高地”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主动担当作为,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魂”,把牢“方向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要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导向。在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牵头抓总、凝心聚力的组织优势的同时,注重优化高校各类要素创新性配置,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打造“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系,进一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

    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夯实“压舱石”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作为高校,必须主动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科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路径,遵循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根本逻辑,有序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为严格落实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的“大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推动新设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扩大理工科学科专业布点,依托特色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同时,注重对现有学科专业的需求、理念、标准、方法、评价等进行全方位评估,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成果、产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全过程,前瞻性地做好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布局,确保及时回应社会需要。

    三、坚持以科学研究为“要”,激活“源头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产业升级,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发挥组织科研载体的作用,努力提升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主动参与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探索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一体化布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校要持续推进“学科-人才-平台-团队”建设,推动有组织、有管理、有监督的科研,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针对性解决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科研评价标准与科研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匹配性,科学分配重大科研项目、合理评价团队成员贡献,为推进有组织科研提供激励机制保障;突出需求应用牵引,把“成果转化”作为科研评价重要指标,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打造“生力军”

    人才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校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等。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思考和把握育人的政治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要紧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全球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着力培养一批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以及打赢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所需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基础支撑性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订单式培养,推动学校与科技领军企业协同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又要注重以“引产入教”的方式邀请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打破行业壁垒,赋能学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创新“真环境、真岗位、真项目”——即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引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助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