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0版:文化 -> 贵州历史上的三位状元都是谁?

贵州历史上的三位状元都是谁?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曹状元街上的武状元坊。

赵以炯状元故居正厅。

夏同龢状元故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肖勇 黄莎莎 整理

    “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你知道成就这段佳话的人跟贵州有什么渊源?

    贵阳城南有曹状元街,城北有夏状元街,这两条街道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贵阳市青岩古镇的卤猪脚为何被称为“状元蹄”? 莫非真和状元有关?

    贵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状元,按历史年代划分,先后为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和夏同龢。让我们寻古迹、访历史,更了解脚下的土地。

    贵州武状元曹维城

    “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说的就是曹元肃、曹维城和曹石清祖孙三人,其中,曹维城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先看看非同一般的家族史:

    其父曹元肃:是康熙十二年 (1673年) 的武进士,也是平越 (今黔南州福泉市) 第一个武进士;

    曹维城本人:于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中的状元,时年20岁,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

    其子曹石清:是雍正二年 (1724年)的武进士。

    曹维城于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出生于平越府,19岁考中举人,20岁进京参加殿试,经过射击、骑射、技勇三场考试,名列前茅,然后参加策论笔试,又以优异成绩拔得头筹,被康熙皇帝“御笔亲点”为进士第一名 (即武状元)。高中武状元后,他被皇帝留在身边当御前带刀侍卫,不久升任云南副将,这个官职类似于云南的军区副司令,级别是从二品。

    10年后,30来岁的曹维城辞官返乡,定居在贵阳城南常平仓,也就是现在的曹状元街。受祖训的影响和熏陶,曹维城不仅武功超群,且工诗善画。返乡后,他将兴趣转移到诗文方面,与文人墨客诗文酬和。民国的 《贵州通志·人物志》 记载:维城虽武人,能诗。

    文武双全的曹维城,既有习武之人的豁达豪迈,性格中亦有家庭熏陶的俊雅斯文,因他待人谦和有礼,真诚好客。人们称他“富贵不骄人”“风流多蕴藉”,赢得了广泛赞誉。

    追寻地点:贵阳市曹状元街

    走进曹状元街,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矗立街口吸人眼球,由我省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手书的“武状元坊”四个金色大字跃然门楣,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牌坊上的对联——“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恰是出自曹维城《初秋登黔灵赠瞿脉上人》的诗句。顺着石板路便可进入往昔曹状元府旧址。

    状元雅集是街区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空间,由序厅、墨饱轩、魁首殿、武魁殿、一枝堂、及第斋、状元阁组成。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反映贵阳发展印记的历史老照片,如半个世纪前的甲秀楼风貌、60年代的贵阳大十字老百货大楼等;在武魁殿,游客可以了解武举制度发展史、清代武举考试科目内容等,同时,这里还有很多状元文化衍生的各种文创产品售卖。

    滇黔第一文状元赵以炯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在贵阳青岩,赵三太教子有方的故事亦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赵以炯。

    赵以炯的父亲去世时,他才6岁,赵以炯兄弟姐妹六人均由母亲抚养成人。赵母 (人称赵三太) 出身于书香门第,几个兄长都是饱学之士,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赵三太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据说经常深夜挑灯教子,还时常抽背诗文。良好的家风、名师的教导及孩子们的刻苦学习,让赵氏兄弟皆有“功名”。除赵以炯于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 高中状元外,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 的十年间,赵以炯长兄赵以焕中进士,三弟赵以炳中经魁,四弟赵以煃中进士,成就赵氏一门“三个进士、一个经魁、一个状元”的传奇,为贵州前所未有。

    明清两朝状元多数出在江苏浙江地区,赵以炯高中状元,打破了士林们“滇黔无才”的思想,改变了人们视西南边陲地区为“蛮荒之地”的偏见,为云贵争得了荣誉。时在京城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为之喝彩,写下了一副楹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

    赵以炯中状元后,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乡试副主考官、提督广西学政等官职。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赵三太病故,赵以炯丁忧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学古书院讲学授徒。赵以炯讲授,循循善诱、启蒙后学。三年期满后,赵以炯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入京复职,后因身体羸弱多病,告病还归故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八月,病逝青岩家中,终年49岁。

    追寻地点:赵以炯状元故居

    漫步青岩,看见一赭红色的大门上书“文魁”两个金色大字的院落,便是赵以炯状元故居。院落大门两侧悬挂的“琴鹤谱志,论语传家”的对联,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房屋始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整个建筑坐南向北,系穿斗式悬山顶结构二进四合院式结构,内有赵氏书房、居室、堂屋等,并增设了赵以炯文物展、赵以炯生平展、中国科考制度展等内容,吸引游客参观。

    其中,故居内有复现赵以炯幼时读书的场景,赵三太手握书卷端坐在椅子上似在抽背诗文,脸庞稚嫩的赵以炯站在母亲面前似在沉思,让人仿佛穿越百年时光看到赵三太谆谆教子的情景。

    在青岩还有一道和状元有关的美食,那就是被称为“状元蹄”的青岩猪脚。相传,赵以炯进京赶考时带着母亲卤制的一锅猪蹄,结果金榜题名。自此,状元蹄便成为青岩满街飘香的美食。不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本地人,来青岩必定会啃上一只色泽金黄、软糯咸香的“状元蹄”,既饱口福,也沾沾状元的福气。

    戊戌状元夏同龢

    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位文状元之一,在57岁的人生历程中,开创了诸多第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留学生;

    他,在内忧外患、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上,意图法政救国,编纂了中国最早的法学专著 《行政法》 一书;

    他,留学归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二所法政学堂——广东法政学堂,也是南粤第一所法政学堂,后发展为国立中山大学。

    不仅如此,他还名列清末“三大书法家”之一,又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名流,并利用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支持佛教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活动。

    一身兼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他就是贵州第二位文状元,夏同龢。

    夏同龢 (1874—1925年),贵州省麻哈州 (今麻江县) 高枧村人。其先祖为明初自南京一带来黔戍边的“屯堡人”。

    1898年,年仅24岁的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在酝酿一场变革的主考官光绪皇帝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夏同龢进行了逻辑缜密地回答,被光绪皇帝钦点为戊戌状元。

    夏同龢中状元后,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副考官、北京政法学堂监督等职。然而,面对“戊戌变法”失败,看到国家危亡、政治腐败、人民赤贫的夏同龢深刻意识到改良时弊之路已经不可行,毅然决定前往日本,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治国理念。

    1904年,30岁的夏同龢东渡日本,就读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学习,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留学生。在日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所著文章《清国财政策论》 全文刊载于日本 《法律新闻》上。同时,他参考日本近代行政法学理念,并对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考察,最终完成中国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学书籍——《行政法》。

    1905年底,夏同龢学成归国,筹办广东法政学堂,并任监督 (校长),从此开始了“普及法律思想”的实践。在他担任学堂监督 (校长)6年时间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法政人才。据相关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后,广东各地法院的法官、检察官,百分之八十都是从广东法政学堂毕业的。

    民国建立后,学堂改制,夏同龢离开广州,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创始议员;1917年至1919年,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1925年,夏同龢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57岁。

    追寻地点:夏状元街、夏状元故居

    如今,能够追寻夏状元遗迹的是“两街道一故居”:“两街道”分别是指位于贵阳市的夏状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条街道则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因夏同龢在此选址建起法政学堂而得名;“一故居”指在他的家乡麻江县高枧村狮山脚下的故居。

    夏状元街:从贵阳市地铁喷水池站C出口出来,右转就是夏状元街。小街只有短短几十米,站在街口的民族文化广场一眼可以望到街底。如今这条街道两侧分布着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以及龙井小学。

    夏状元故居:夏同龢状元故居位于麻江县高枧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524.37平方米,是麻江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打造为同龢状元府景区。

    景区坐落于狮山脚下,一片葱茏之中,内有九步三孔桥、状元湖、状元桥、状元第、状元广场、同龢书画院、过街戏台、同龢书院、狮山书院、文庙、精品客栈等景点。漫步景区,穿行在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古朴院落间,仿佛能感受到夏状元在此成长,从这里走出,于翰林墨香间享受山水间的宁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