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聚焦“四大文化工程” 做强“文映溪山”品牌
![]() |
| 舞台剧 《丰碑》 获得一等奖。 |
![]() |
| 宿舍微党课。 |
本报记者 岳端 通讯员 康梅花
“狱中志士的坚贞不屈,让我们读懂了红色信仰的重量。”今年9月,贵州省第二十届“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舞台剧大赛现场,贵州大学学生演绎的 《丰碑》 赢得热烈反响。
这部再现1935年贵州地下党人林青、刘茂隆革命事迹的作品获得比赛一等奖,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更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心。这正是贵州大学文化育人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贵州大学以贯彻落实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为主线,高质量开展文化研究阐释、文艺精品创作,组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育建设符合时代要求、体现贵州特色、具有贵大品格的特色校园文化,做强“文映溪山”品牌。
“行走的思政课”里,藏着红色文化的育人密码。学校聚焦“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着力红色文化研究阐释,挖掘红色史料,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体现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上。
学校多篇建议文章和智库报告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批示。
作为贵州省红色文化文物普查单位,参与了全省1437处红色文化文物的普查工作。举办“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学术论坛,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出版的红色文献如 《红色贵大》 等获得广泛好评。
在贵州大学这所百年老校里,红色文化正以新的姿态传承创新。过去一年,贵州大学承办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贵州省示范宣讲及相关活动、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主题档案展览;创作红色主题数字微展。创新思政课模式,举办“溪山红韵”等艺术思政课,与黎平纪念馆、娄山关管理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悟红色精神。
特色课程里,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即理也,知行合一的智慧仍具当代价值。”在贵州大学“阳明大讲坛”上,专家的讲解引发学生共鸣。学校构建阳明文化通识教育体系,《阳明学概论》 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吸引3万余人线上选课,配套教材同步出版发行。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创新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研究,深化开展阳明文化理论研究,推动阳明文化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打造“阳明大讲坛”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国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等开展实践教学,参与发起并成为“阳明教育联盟”成员,推动阳明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加强阳明文化传播应用。联合创作歌剧 《王阳明》,举办阳明文化学术研讨会、讲座,开设阳明文化相关课程与社团活动……让阳明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滋养师生心灵。
田野古寨间,探寻民族文化的繁荣新生。在“苗疆走廊”,学生们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展开研究,通过民族走廊研学等活动形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2024年,学校《匠心营造——民族走廊建筑遗产教育实践家》项目斩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实现贵州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贵州大学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创作民族文化文艺精品,努力探索创新举措和实践路径,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校深入挖掘贵州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表达,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田野调查,系统挖掘整理多个世居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作品,涌现出 《走》 《树·家》 《侗音涧溪行》《打鼓芦笙板凳拳舞》 等屡获殊荣的舞蹈作品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民族文化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随着“非遗戏曲进校园经典文化共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等相继举行,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亘古穿今中,焕发历史文化的时代绚彩。贵州大学汇聚多学科专家力量,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挖掘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研究论文等方式,为
学术界提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大众了解屯堡文化、贵州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知识平台。策划出版《穿越时光的凝视:屯堡学术研究探微》 等一批力作,并推出备受业界关注的“四大文化工程”的重点图书 《屯堡文丛》。组织师生深入屯堡村寨进行调研,为屯堡村寨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咨询。
从红色舞台上的信仰之光,到阳明讲坛中的智慧传承,从民族歌舞里的文化自信,到屯堡村寨中的历史探寻,贵州大学以“四大文化工程”为笔,以溪山校园为卷,让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扎根黔中、服务国家的文化育人答卷。


